孤独症儿童康复新疗法——美术治疗
孤独症的孩子主要伴有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往障碍、兴趣和行为异常三大症状。在患儿康复的过程中,除了基础语言和感统等的训练外,近年来被国内人群所熟知的另一种治疗方法就是音乐疗法,是利用各类音乐或音乐游戏达到治疗目的。而与音乐疗法同属“艺术治疗”的美术疗法亦可通过美术创作、美术欣赏等各种美术活动,达到对孤独症患儿的治疗目的。

从帮助孤独症患儿康复的方面来讲,美术治疗可以提高患儿与周围环境联系的能力。在治疗过程中,鼓励孩子通过自发的美术表现来释放意识,随心所欲的创作,将内心的情感和想法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不再紧紧的包裹自己的心,并对作品进行自由联想。治疗师则以移情关系的发展为基础,不断尝试获取孩子对其象征性作品的解释,因此,美术创作过程本身就是治疗过程。对治疗师而言,则是同时发挥教师、治疗师与艺术家的功能,既提供情感支持和适当的建议来鼓励孩子的美术创作,又根据其病理来调整技巧和媒介的运用,以促使当事人将内在的原始冲动与幻想成功地转化为艺术创作,获得无意识与意识的整合,从而提高孩子的语言沟通能力、认知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而以“创作需要欣赏”这一艺术创作机制为前提,美术治疗能促使孤独症儿童、治疗师以及团体中的其他成员在观看和理解作品、对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的过程中,逐渐构建起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关系,并逐渐将这种建立关系的能力泛化至现实的人际交往。美术治疗强调用非语言的沟通、透过艺术媒材表达心像,从而达到建立安全及信任关系的环境,让患儿得以表达和认知情绪。
但是,目前我国对于美术疗法的运用并不十分广泛。作为在西方文化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美术治疗在欧美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不过由于欧美等国对开展美术治疗的治疗师要求较高,故在我国普遍推广此疗法具有一定的困难。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的美术治疗实践已将书法、国画等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融入治疗,是美术治疗本土化的有效尝试。相比音乐疗法,美术疗法可以让孩子更加直接的参与进来,因为孩子自己就是创作者,不再仅仅是旁观者、欣赏者的角度,并且在创作的同时可以使教师了解孩子目前处于什么阶段,从而更好的达到交流、训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