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幼儿园自闭症幼儿箱庭疗法的个案干预研究
一、引言
自闭症,即医学上所说的孤独症,是由于脑功能障碍所致的发育障碍,一般在三岁前起病,是一组以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发育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为基本临床特征的行为综合症。箱庭疗法,又称为沙盘游戏。作为一种将分析心理学理论同游戏以及其他心理咨询理论结合起来的心理临床方法,箱庭疗法强调在治疗者的陪伴下,来访者从玩具架上自由挑选玩具,在盛有细沙的特制沙箱中进行自我表现。因为它所借助的沙具本身的特点,一直应用于儿童的心理发育与治疗。治疗者通过创造“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引导儿童利用沙、水和玩具进行游戏,有利于儿童自由地表达情感,充分地发挥想象,自动唤醒其自我治愈的潜能。
我国针对自闭症的研究与治疗起步较晚,将箱庭疗法引入中国也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而运用该项技术开展对自闭症儿童的治疗更是处于刚刚探索的起步阶段。作为“北京市学前特殊教育示范基地”,现代艺术幼儿园于2011年初将箱庭治疗引入园中,当作幼儿园融合保教工作的一项探索。经过一年的实践,幼儿园已累计为10名自闭症幼儿进行人均30小时以上的心理咨询,积累了一定经验。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在北京现代艺术幼儿园接受融合保教的特需幼儿中较具代表性的一名四岁自闭症幼儿(Z),对其进行了长达十个多月、将近四十次的箱庭治疗。研究完整记录了每次治疗的详细过程、幼儿选择沙具的类型、摆放沙具的顺序以及每次作品的整体布局与局部细节,借助荣格分析理论进行深入探究,总结了该个案箱庭治疗的基本特点以及对其他自闭症幼儿和其他障别幼儿进行箱庭治疗的借鉴意义。
三、研究过程分析
(一)个案基本情况
Z初次接触箱庭治疗时四岁三个月,幼儿园中班,语言很少,口齿不清,对于风扇类“格栅”类物品表述出强烈的关注与“探究”,属于典型自闭症幼儿。Z的动作协调性很好,非常喜欢搭建积木,尤其是可以搭建成空调风扇类“格栅”类的游戏,对箱庭有很高的热情。
(二)个案作品阶段
1、初始箱庭及第一阶段(1-12次)
Z第一次的治疗由母亲陪同。对“格栅”玩具兴趣较高,会取用玩具到沙箱中进行构建,并用沙子做简单填埋,没有呈现特别明显的画面感。游戏时间不长,更喜欢通过窗户看对面楼上的空调风扇。基本没有与治疗师的目光对视,主要是对环境与沙具的熟悉与适应。
第二次Z对环境与治疗师有了较为明显的熟悉感,特别是知道治疗师不同于幼儿园其他教师,不会干预其行为,对其只有鼓励而没有限制,很快进入游戏状态。Z从玩具中挑选出符合其要求可满足“格栅”欲的玩具,拼接顺利,情绪良好,游戏时间增加,看向窗外的次数降低。由于“格栅”欲被满足,开始关注沙箱全局,构建较为全面的作品图(如图1)。作品多处体现“格栅”现象,从中可以看出他明显的刻板现象。虽然认识每个玩具,但玩具在其手中都不具有意义,不管是房子还是桌椅,Z只关注形状,玩具仅作为构建的零件被使用,因此玩具的摆放与用途都体现不合理性。
在第五次治疗中,Z的空调风扇情结体现明显(如图2),沙箱左侧一排外方内圆的拼接玩具都是一个个空调风扇的影子。本次作品中,圆形玩具使用也明显增多,包括房子也是想要看到底部的圆孔。
图1 图2
“格栅”与风扇情结的集中体现一直延续到第十二次,可以算做第一阶段(如图3)的结束。本阶段主要是对这两个情结的呈现与宣泄,作品多呈混乱无型或单一直线型。Z在该阶段大多情绪高涨,游戏过程会很开心,有时会笑出声,出现自言自语,可以与治疗师简单交流,主动要求治疗师帮助。但在玩具拼接不顺手时,会发脾气,阶段后期可接受治疗师劝慰,向可沟通的方向转变。在第十二次的作品中,有植物出现,体现转化与生长。
图3
治疗到此时,幼儿园班级老师反馈Z的日常表现中语言增多,会提要求了;对不太熟悉的人有接触的想法,会适时给予友好微笑。
2、第二阶段(13-22次)
本阶段作品中,风扇类仍有一些体现,但比例明显下降,玩具组构建复杂度提高,玩具类型增加,出现较大场景,有一定合理性。布局出现多元图形,打破了原有的单一线型。
第十三次,明显分为两组玩具,每组均由多个玩具构成,虽然还能看出是构建空调类,但所用玩具数量增加,在空间和结构上均有一定突破。
第十七次,大场景出现,玩具种类增多,包括旗、摩托车人、树林、马车等。作品图中虽然还有两处空调类构建玩具组,但合理成分明显(见图4)。
第二十次,明显打破单一线型布局的一次。
第二十二次,场景与布局集中体现,场景上右边是树林,左边是建筑区,分区明显,建筑物不再是单一线型,而运用了弧度,且建筑物之间的衔接刻板度也相对下降,位置的合理性增强。本次出现绿树,是生机的体现,预示本阶段结束。
在本阶段中,Z有强烈的愉悦感,特别是闹情绪后能很快恢复。伴随着游戏,Z会唱歌,言语解释,与治疗师互动增加,偶尔会要求治疗师关注。作品中会体现生活细节,比如将鸟笼挂于树上。班级老师反馈,Z活跃了,对喜欢的老师主动热情,经常会“逗”老师玩和笑,引起大家注意。
图4 图5
3、第三阶段(23-31次)
本阶段共九次,没有非常完整的作品图,是一个筹备阶段。动力与活力的能量在此阶段中体现与补充,是Z的自我营养阶段。
第二十三次,汽车与火车体现动力,而沙箱中的门及汽车过桥洞预示着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第二十五次,第一次引入确实的人物,虽没有明确定义身份,但坐在桌边,呈现一种简单关系。桌边有蔬菜,虽然没有放在桌上“吃”,但有一定的自我滋养意识。
第二十八次,绿色植物增多,出现浇花和给老夫妇喂水的情节,滋养意义明显(见图5)。
第三十一次,沙箱正中的小婴儿预示新生,也是进入下一阶段的提示。
本阶段反复情况增多,有时还会出现前两阶段的类似场景。原来Z只用一个沙箱,但在该阶段往往会同时使用两个沙箱。在另一沙箱中,没有出现格栅及空调类玩具,只有人物、动物及交通工具类零散放在沙箱中,无场景。Z在游戏过程中,自言自语增多,说话欲望增强,向治疗师求助时预言清晰、内容明确、要求细致。
4、第四阶段(即32-38次)
本阶段Z又回到了主题箱庭上,每次只完成一个沙箱,并且内容丰富,布局清楚,合理性大大提高。另外,本阶段作品动感十足,而且Z还将个训课上的训练内容展现在沙箱中,整个画面体现出美感与和谐。
第三十二次,“车水马龙”及汽车过桥等画面动起来了。餐桌旁爸爸正在和小姐姐一起吃草莓是个训课关于“分享”的主题体现。
第三十四次,Z在本次其实完成两个作品(1)和(2),通过前后对比,看出Z具有非常强的自我调节能力。作品(1)出现类似第一阶段单一线型布局,但视角不同,从横向变为纵向。但显然Z是希望打破单一,于是约一刻钟后,自己调整了各玩具的位置,变成了作品(2)(见图6和图7)。
图6 图7
第三十五次,Z换到了另一个加长的沙箱内,除了和以往类似的行车与成排的建筑物,本次较多关注火车运行,从搭建铁轨到每节车厢,非常细致。从该作品,可以推断Z产生出对新事物的吸收模式:先是原有事物的保护,常用的建筑物再次出现单一线型,将整个沙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原有内容的重复,另一部分Z比较详细地“研究”火车的位置与关系,以及周围的环境。两部分之间他留出一条通道,有大门(桥洞)把守(见图8)。
图8
第三十八次,火车与建筑物终于结合,虽然不是特别细致与整齐,也不如之前壮观,但内容的整合仍旧带来了生机,彩虹与两只机器猫首次登台,使整个作品显得非常生动。
在这个阶段中,Z的作品整体体现较高的合理性,刻板现象降低,“格栅”空调类比例大大下降,最重要的是作品生动丰富。在日常活动中,当认识的老师路过,Z会主动上前打招呼,并能够进行简单对话,对视时间延长。在融合班级中,会主动举手发言,虽然答案不一定对,但能表达自己的思想。
四、结果及讨论
Z的箱庭治疗还在继续,现实成效也已得到幼儿园老师与家长的一致认可,相信Z在今后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分析Z目前将近四十次的箱庭治疗,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对于自闭症幼儿,箱庭治疗产生的作用首先是情绪情感宣泄与某些行为背后所反映的心理需要的满足,进而带动其注意力与行动力,提高心理内容的呈现度。
2、纵观自闭症幼儿的箱庭作品,整体上它是一个从分裂到和谐,从简单到丰富,从刻板到合理,从无关到相关的治疗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儿童每一次重大进步都离不开前期的探索积累,对在探索中可能出现的停滞与倒退,治疗者应给予足够宽松的环境与时间,从而保证儿童自愈能力的唤醒,从本质上促进其发展。
3、每个自闭症幼儿的个体表现不尽相同,特别是针对低龄或程度较重的儿童,箱庭治疗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心理治疗,尤其在治疗前期,往往需要治疗师结合一些游戏如角色游戏、想象游戏、假装游戏等,帮助孩子进入箱庭治疗的场景。当游戏阶段结束,治疗师也无需过多区分作品中的意识与潜意识成分,因为幼儿的意识层面内容较少,对潜意识的干扰作用相对于成人或青少年小很多,一般不影响治疗师的解读。
4、箱庭治疗对于学龄前的自闭症幼儿而言,仅是一种辅助手段。学龄前特需儿童如自闭症、发展迟缓、注意力缺陷多动儿童的箱庭治疗均需与感知觉训练、大运动、个别化训练以及融合教育结合起来。对于任何一个特需儿童来说,其教育康复的内容设置与形式安排必须综合考虑儿童的身(由神经系统支配的感知觉及运动)与心(心情愉悦、心理健康),个体自身与外在环境等要素,并将各要素依生态观理论构建为一个系统,只有这样,康复的效果才得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