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康复机构教师职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杨广学 郭德华 钱旭强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上海,200062)
摘要
构建稳定、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关系到整个自闭症康复事业和各类自闭症康复机构的发展。本文以很少关注的机构教师为对象,通过对自闭症机构教师的职业背景、职业感知和职业技能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国自闭症机构师资队伍的稳定性、专业能力和职业满意感都处于较低水平。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旨在为该职业的发展和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机构和机构教师自身发展提供反思的素材。
关键词 自闭症 康复机构 教师 职业现状 分类号 G745
自闭症是一种严重侵害儿童身心健康的广泛发育障碍性疾病,最新研究表明,其病因的复杂性和发病率可能远远超过之前的预测[1],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是重要的防治干预策略。在康复干预方面,国外发达国家基本形成了家庭、机构、社区、学校的立体式干预和支持模式,相比之下,国内自闭症儿童的康复干预支持未成体系,各种自闭症训练机构是目前和将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自闭症儿童的主要干预场所[2],由于训练方法、专业人员和干预模式都比较单一,康复机构的质和量远远无法满足实际需要。据了解,目前国内康复机构存在的主要困难之一是自闭症康复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稳定性问题,所以重视机构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国内自闭症康复事业的必然之举。
我国的自闭症儿童康复干预工作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大部分康复机构都是民办的,其中主要是自闭症儿童家长创办的家长型机构[3],师资队伍参差不齐、缺乏专业背景、稳定性较差。我国高校还未创建自闭症康复师资专业,师资培训未成体系,研究领域对教师的关注和研究很少,这一现状不利于我国自闭症康复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自闭症康复教育事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其中教师的培养和发展是最主要、最紧迫的问题之一,是影响机构和自闭症康复事业发展的主要内因,而目前国内对自闭症机构教师研究和关注不足,教师的准入机制、职业名称、社会地位、待遇条件、培训发展等都不明确,差异甚大。因此,本研究通过调查自闭症康复机构教师基本信息和职业背景、对自闭症的了解及职业感知和职业技能三个维度,旨在引起社会对自闭症教师职业的关注,为相关教师职业的发展和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也为自闭症机构和教师自身发展提供反思的素材。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五省六市共七个机构的145位自闭症机构康复教师。其中,男19位(13.2%),女126位(86.8%)。
1.2 调查问卷
设计三个维度,自闭症康复机构教师基本信息和职业背景、对自闭症的了解及职业感知、职业技能,共31题。这三个维度能较好的反映国内自闭症机构教师的基本情况、职业特点和职业认同感,职业认同是自闭症儿童教师在社会和机构内外各种因素影响下,教师基于自身经验对本职业的认可程度、职业态度以及内在感知,可以在一定程序上预测教师的自我效能和职业稳定性。问卷设计不涉及个人和机构可能不愿意或不好回答的问题,保持中立和开放原则,大部分为多项选择题,部分题目可以增加补充选项。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本信息和职业背景
2.1.1 自闭症教师的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
表1显示,自闭症教师以女性为主,缺乏男教师是普遍现象。年龄以30岁以下群体为主,学历以大专(66.2%)层次群体为主,本科层次偏少,高学历教师缺乏。
2.1.2 教师的专业背景
相关专业是指心理、康复或学前教育专业。表2表明,目前机构教师超过半数是相关专业或经过了系统培训的教师,但仍有一大部分是经过短期培训就上岗,反映出对教师进行系统专业培训的紧迫性。
2.1.3 选择在自闭症机构工作的原因
109人(75.2%)对这一专业领域感兴趣,想成为一名自闭症教师;34人(23.4%)不是首选职业,因为没有其他选择所以才做的;2(1.4%)因为家中有这样的孩子而从事该职业。调查表明,大部分老师是因为对该专业感兴趣而选择成为一名自闭症教师,也有一部分是为了实现就业找到现在的工作,个别家长因为孩子而走上了机构老师的岗位。兴趣是最重要的职业动机,强化并为老师提供良好的职业环境,让他们有职业成就感,是稳定这部分师资的重要策略。
2.2 对自闭症的了解及职业感知
调查设计包括自闭症康复教师对自闭症相关专业知识的了解及其在机构中的职业感受。
2.2.1 对自闭症症状和病因的了解
自闭症症状和病因复杂,个体差异大,还有很多未知领域,需要教师不断更新知识。表3显示,对自闭症三大核心症状能清楚了解的教师只有18.3%;有10.4%的教师认为自闭症症状在任何时期都可以出现;只有19.3%的老师认为自闭症的出现与父母的关爱程度无必然联系。这种现状说明,自闭症教师的专业知识以及对知识更新的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
2.2.2 教师对自闭症干预的认知
(1)教师认为的自闭症最佳干预年龄
41人(28%)认为3-6岁是最佳干预年龄,104人(72%)认为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2)关于主要干预场所
关于最佳干预年龄,教师普遍认同越早越好的理念;对于康复场所,认为主要是专业康复机构的占多数(48%),其次是家庭(27.9%)、社区(14.1%)、医院(10.1%),这与目前国内的现状比较一致,同时也说明加强机构建设、构建“家庭-机构-社区”的干预体系
的重要性。
(3)关于干预的阶段性任务和干预手段
阶段性任务是指根据自闭症儿童的不同年龄和功能特点,实施不同的干预目标,关系到早期、学龄期、青春期等不同时期的干预重点和方向。教师普遍认同通过早期干预促进能力发展(95.1%),有近半数的教师对“培养职业和家庭生活能力”、“在青春发育期学会情绪调控”、“发现并培养兴趣特长”认同度不高,表明教师对阶段性干预重点认识的缺乏或不一致;对于干预手段,特殊教育训练占绝对的主流,部分教师认为要结合家庭训练(39.3%)和医学手段(13.8%),表明有部分老师认同自闭症需要复合型干预手段。
(3)教师如何看待自闭症儿童存在的障碍
调查显示,1人(0.7%)认为自闭症可以治愈,和正常人一样生活;62人(43%)认为终生障碍,但通过有效的干预可以正常生活;78人(54%)认为不可能完全治愈,但干预会有一些效果;2人(2%)认为不可治愈,只是家庭和社会沉重的负担。可见,绝大部分教师对于自闭症存在的障碍有一个比较现实和客观认识,认为可能终生障碍,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这种观念对于干预过程和教育者内心体验有积极的意义。
(4)教师对于“扬长不补短”观点的看法
调查显示,86人(60.4%)同意,2人(1.4%)表示不清楚,55人(38.2%)不同意。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有专家认为,对于自闭症儿童扬其长可能比补其短更重要,传统的干预理念重点是要消除症状和弥补缺陷[4]。“扬长不补短”的观点是指在干预过程中应该尽量发挥和发掘自闭症儿童的长处和潜力,而不是一味地弥补他们的缺陷。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教师(60.4%)对这一理念认同,表明他们对传统干预理念的反思,这种理念对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自闭症儿童潜质发掘具有积极意义。
(5)教师认为影响自闭症康复效果的主要因素
调查显示,135人(93%)认为发现早,干预及时;134人(92.3%)认同干预方法科学、规范;107人(74.1%)认为自闭症的类型和程度;117人(80.5%)认为是家长的重视程度;13人(9.1%)认为其它因素。可见,大部分教师(均超过70%)认为影响自闭症干预效果的因素较多,依次为干预方法、干预时机、家长的重视程度和自闭症的类型与程度。
2.2.3 教师对公众态度和社会支持情况的看法
(1)教师对于公众态度和对自闭症儿童现状的整体评价
表5显示,半数以上教师认为社会对自闭症儿童有忽视或歧视现象,只有28.5%老师认为社会对自闭症儿童持理解和接纳态度;表6提示,仅有2.1%老师认为自闭症儿童得到了令人满意的服务,14%老师认为处于孤立无援、求助无门的状态。数据表明,我国自闭症儿童的社会生存环境不容乐观,需要大力提升公众对自闭症的理解和接纳度,需要社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服务支持。
(2)教师认为要营造更好的自闭症儿童成长环境和提高社会支持服务的策略
对于为自闭症儿童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提高社会支持服务都获得了半数以上老师的认同,这些策略和措施的共同特点就是需要政府和社会的主导或引导作用,这就提示我们,营造自闭症儿童良好的成长环境,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另有,部分老师(24.5%)认同自闭症儿童“不应被贴上残疾人的标签,应与正常孩子一视同仁”,自闭症被列为精神类残疾的范畴[5],这种归类利弊均有,如何突显其利,避其不利,值得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
2.2.4 康复机构教师的职业感知
(1)教师对自己工作状态和专业技能的评价
如图2数据显示,老师对工作状态和专业技能“满意”项,都未达到半数(49.7%P17.9%),如果把“基本满意”以上作为整体评价,工作状态和专业技能分别为80.5%和55%,专业技能的满意度评价显著低于工作状态评价,提示要重视提升老师的工作状态和专业技能,特别是对老师的专业支持尤为紧迫。
(2)教师的工作压力状况
调查显示,25人(17%)认为压力很大,没有很好的处理方法;104人(72%)认为压力较大,但能及时有效的处理;16人(11%)认为压力不大,能较好的应对工作上的问题。可见,大部分老师(89%)认为自己压力较大,表明这是一个高压力职业,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其中有17%的老师感觉在压力面前没有很好的处理办法,所以自闭症老师的心理健康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
(3)教师对职业状况比较满意的方面
如表8数据显示,当前自闭症教师的职业状况整体较差,首先是收入低,认为付出与所得不成比例;另外,升职前景、社会地位、工作的自主性方面也普遍评价较低。
(4)教师对家长的基本印象
如表9所示,整体来看,教师认为家长“对孩子信心、对老师配合、理解老师工作和专业知识”等方面的评价都比较低(16%-28%之间),而家长状态会直接影响老师的工作状态、压力和成就感,老师压力和焦虑又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不良影响[6],说明对家长的培训
和服务工作还需要大力增强。
2.3 自闭症教师的职业技能
2.3.1 对自闭症儿童干预训练的主要内容以及教师所专长的干预方法
上表可以看出,目前国内机构对于自闭症儿童干预训练的主要内容依次为:言语与语言训练、生活自理能力、运动训练、社会交往、刻板行为干预。在“其他”项,老师的补充比较一致都填了“认知能力训练”,表明目前机构的训练内容比较单调,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老师所专长的干预方法主要集中在传统的项目,如行为干预、感统训练和结构化教学,对于较新(相对国内来说)的项目如RDI或DIR则较少人掌握,这应该也是这些项目在内地开展较少的原因之一。
2.3.2 工作中遇到困难时的处理方式
调查显示,教师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61人(42%)与同事交流;45人(31%)自己看书或上网找资料;35人(24%)向有关专家求助;4人(3%)避开难题,以后解决。可见,自闭症的特殊性以及康复干预领域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攻克,使老师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至于大部分困难是通过老师之间(42%)或自身通过看书网络(31%)求助解决,向专家或机构求助的老师并不多(24%),一方面可能是这方面的专家学者较少或者联系较为困难,另一方面也反映机构对老师的专业支持方式和水平上有待提高。
2.3.3 希望在哪些方面更多的了解自闭症
用开放式问题了解老师希望了解哪些专业信息,依次为:先进的干预方法(89.7%)、政府相关政策(69.0%)、发病原因(68.3%)、有关的教师培训及服务信息(55.9%)、诊断技术(42.8%)、主要症状和表现(34.5%),既反映了自闭症机构教师兴趣和关注所在,
也提示机构和社会需要从这些方面更多地给予老师这些专业信息支持。
3 讨论
3.1 引导调整自闭症教师结构,提高学历层次,提升整体素质,是一项长期任务从调查结果看,目前教师结构不合理,男性教师,相关专业毕业的教师比例偏少;学历层次以大专为主,本科和研究生层次偏少;在职老师对本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有些必须知识缺乏,由于自闭症领域还存在许多未知问题,研究成果和新技术新方法更新快,而这些知识和信息对教师的工作成效关系很大,所以加强专业培训、增强学习能力、提高整体素质非常重要,这是自闭症康复事业的一项长期任务。
3.2 多方面关爱老师,实施减压增收、职业支持措施,是稳定师资队伍的重要策略教师职业感知是对职业状态的整体评价和感受,会直接影响教师的能力发挥和职业稳定性[7]。调查显示,康复机构教师普遍感到压力大、工作任务繁重、收入低、工作成就感和职业能力满意感低,这些因素是机构难以招人、难以留人、师资队伍稳定性差的重要因素,机构和社会要采取具体措施重视老师心理健康和归属感,提升待遇和生活保障水平,完善人员配制,改善工作条件,加强机构文化建设。另外,专业支持也是教师关心的重要因素,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特色,制定短中长期培训规划,采取送出去请进来、工作坊、年度继续教育项目、个人特色发展项目等多渠道、多方式的发展策略对老师开展系统化的专业培训,并鼓励老师在职取得特教、心理、学前教育等相关专业文凭,或采取学分制方式,与评优、晋职和绩效考核挂钩,拓展教师职业发展空间,体验职业成就感,这是稳定师资队伍的重要策略。
3.3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实施职业认证制度,是自闭症康复师资队伍建设的长久之策自闭症的康复涉及多学科,目前我国的自闭症康复手段基本是沿用国外技术,国内缺乏自闭症康复专业人才的培育机制,职业技能基本是通过实践培训获得,不能满足长远的职业发展需要。所以,国家要引导高校加强特殊教育专业建设,一方面要多学科、跨专业合作,培养专业的自闭症康复教育人才,另一方面,也
可以参照一些发达国家实施的双认证体系[8],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加强继续教育,实现规范的职业化发展趋势。
3.4 改善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支持体系,为教师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教师是直接与自闭症儿童和家长接触的主要人员,对于社会和公众对自闭症及其家庭的态度有清楚的感知。本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普遍认为我国自闭症儿童的现状和生存环境不容乐观,体现在被歧视、忽视,康复环境和社会支持较差等方面,导致家长的情绪问题较多[9],影响与老师的配合、给老师增加压力和传递负性情绪。所以,为自闭症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生存环境,也是为教师工作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对提高老师的职业荣誉感、职业自信和成就感具有重要作用。
4 结论与展望
本调查主要结论如下:一是现阶段自闭症康复机构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特教、幼教、康复等相关专业老师比例偏低。二是自闭症教师的总体职业认同度不高,职业压力偏大。三是掌握和应用的干预方法主要以传统的行为干预技术为主,教师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以自助解决为主,缺乏专家指导。
构建稳定、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关系到整个自闭症康复事业和各类自闭症康复机构的发展。要解决我国康复机构的教师队伍问题,既要有远期的实施规划,又要有近期的解决办法:既要有机构的努力,更要有社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随着国家对自闭症康复机构发展的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日益重要,而本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自闭症机构师资队伍稳定性、专业能力和职业满意感都处于较低水平,社会和机构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Jennifer L Rodman,Kimberly A Gi lbert,Al len B Grove,et al. Ef ficac y of brief quanti tative measures of play for screening for aut ism spec trum disorders.
Journal of Autism Developmental Disorders,2010,40: 325- 333
2 吴广霞,陈雪萍. 儿童自闭症康复及康复人员现状与对策. 健康研究,2011,(2) : 64- 66
3 张茂林,陈琳,王辉. 国内康复机构自闭症儿童评估情况调查与分析. 中国特殊教育,2009,(8) : 35- 38
4 Mark A Wi lliams,Simon A Moss,John L Bradshaw,e t al. Random number generation in aut ism.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2002,(1) :43- 47
5 王辉. 近年中国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研究的整体情况与区域性比较. 中国特殊教育,2011,(4) : 53- 59
6 Paul Probst,Tobias Leppert. Brief report: outcomes of a t eacher training program for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Journal of Autism Developmental Disorders,2008,38: 1791- 1796
7 魏淑华. 国外教师职业认同研究述评. 上海教育科研,2005,(3) : 16- 18
8 顾定倩. 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的比较研究. 比较教育研究,2005,26( 9) : 53- 5
9 熊妮娜,季成叶,薄宏莉,等. 孤独症儿童母亲的焦虑、 抑郁及应对方式.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11) : 829- 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