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训练:比 “把钱花在刀刃上” 更重要的是 “把时间花在刀刃
公司最近的一次行为干预例会上,讨论了怎样更有效地利用干预时间。谈到干预时间的宝贵,有位家长出身的RBT老师举了几个自己小孩的老师浪费干预时间的例子,类似情况三番五次地发生,让她非常懊恼。最后她干脆给儿子印了一件T恤衫,T恤前面是 “我有自闭症” 的字样,后面写着 “别浪费我时间”,目的是直观地给所有提供服务的老师们提个醒。
我不太确定老师们看到她儿子穿这件T恤有什么反应,但很能理解她这种单刀直入的表达方式,一定是忍无可忍了。很多家长都有类似的经历:好不容争取到服务,以为终于可以松口气了,然后发现服务质量不行,感觉一下子又回到了原点!
记得去年在加州ABA的年会上,Peter G博士谈到 “最让我难过的事是ABA工作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结果几年下来,这个孩子的进步没有比在普通学校特殊班就读的孩子更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真的要反省 ---- 干预的时间都用在哪儿了?”
几种浪费干预时间的常见情况:
1)把时间用在教授没有实际功用的技能上
我们力图改变的行为和教授的技能,都要遵守同一个原则--- 这个技能是否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社交?而不是我们觉得对他重要的,或家长觉得什么对孩子重要。这是一个理性的选择,不应该掺杂感性因素。尤其是家长,比如一位爸爸是航空教授,希望孩子也对这方面感兴趣。但是这位家长忽视了一点,要帮助儿子以后独立生活,目前重要的不是帮他认识30种不同的飞机,而是教他基本沟通与自理的技能。
我在家长培训中心总提到的一个原则:请家长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您的孩子成人了,在独立生活,他这一天下来,从早到晚,都会用到哪些基本的技能?列个单子出来,这个单子就是我们现在需要花时间的地方。
2)“休息” 不等于 “自由活动”
给年龄小的孩子上课时,经常需要 “休息” 一下。所谓的休息,是指暂停孩子的集中的强化教学,而不是“放羊”,让他完全自由活动。更不代表这也是老师的休息时间,老师也可以自由活动了,接电话,吃东西,刷微信。。。
很多时候“休息时间”比“课程时间” 更重要。休息时间也是干预时间,需要好好设计。比如孩子选择休息时间看5分钟动画片,这是他上课挣得的 “强化物”,老师应该及时给予。看动画片的时候,老师可以根据目前教授的技能,做一些无形的练习。比如问孩子 “谁是懒洋洋?灰太狼为什么这样做?” 或者刚在桌子旁边用回合式方式教授了“蓝色”,看到电视里的喜洋洋穿着蓝色的衣服,老师可以趁机帮孩子类化:“喜洋洋穿的衣服是什么颜色?”
除了类化技能,“休息时间” 也是安排自然情景教学的好时机。老师可以邀请兄弟姐妹一起玩,练习社交和休闲技能。另外,有些技能不适合在桌子旁边教,比如 “对自己名字的反应”,两个人坐在桌子旁边,一个叫,一个答,很不自然。那么在休息时间就可以多练习。
不要小瞧这几分钟的休息时间,长期下来,数量是惊人的。比如一节2小时的课程,如果孩子需要中间休息3次,每次10分钟,那这就是30分钟的干预时间。如果所有的休息时间孩子都在被动地看电视,或者进行自我刺激,那么这2小时的干预课程在质量上是大打折扣的,而干预时间的质量要比数量重要得多。
3)在上课之前准备不足
好的老师对课程的每一分钟都有准备,有计划。 “功于心计”,“善于控制并操作别人” 这类形容词在我们这一行都是褒义的,都是优点! “功于心计” 的老师一定不打无准备之仗。比如回合式教学,自然情景教学等各种操作方法占的比重;如何把十多项正在教授的技能串起来,过渡还要自然; 应该给孩子设计哪些学习场景等,都会做到心中有数。
另外,事先准备好需要用的教材,也能减少时间的浪费。上课之前,检查各种数据表,闪卡,强化物等是不是都在手边。一个厨师炒菜,如果手边没有需要的调料,一定会慌乱。试想老师上回合式教学的时候,需要到处找强化物和数据表,也一定会破坏课程的节奏。其他需要准备的还有代币版,计时器,视觉提示表等。
大家还提到一些别的常犯的错误:资源没有优化。比如一位BCBA这个月可以给某个家庭服务2小时,这2个小时该怎么利用才能给孩子带来最大利益?让BCBA直接上课,还是做家长培训,或者督导前线老师?团队之间缺乏沟通。比如一位老师每次用 20分钟练一种技能,一周四次,两个星期过去了,督导来了才指出教学计划改了,应该练习另外一个技能。但这位老师不知道教学计划的变化。家庭的参与程度不够。技能类化不足,对孩子的奖励制度不统一,课程进度慢。
作为对ABA前线老师的道德伦理的要求,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伤害”。浪费孩子的干预时间,实际上是一种隐形的伤害。自闭症孩子的学习成本高。康复时间来之不易,时间有限,不能浪费。康复的道路漫长,如果浪费了金钱,可以再赚;如果浪费了时间,真的无法逆转。比 “把钱花在刀刃上” 更重要的是 “把时间花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