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泪
中午,刚送完半天班的学生,接到一位家长的来电,说是某某幼儿特教班老师要她来看看学校状况,认为她的孩子较适合就读我们学校。
挂完电话,我在教室里等了半个钟头,来了一位约三十几岁的妈妈,我开始和她聊了起来,也想知道为什么受理报名的学校建议她到我们学校来,何以不让这个孩子就近在自己居家的行政区域学校就读。
谈话结果,我知道了主要的原因,这个妈妈叙述中的孩子,是一名语言和认知功能不佳,且伴随有情绪行为问题的孩子,也是经医院评估鉴定为智能障碍的孩子。妈妈将孩子在三岁多被发现有发展迟缓的问题后,即开始安排孩子接受各种的疗育课程,但是所安排的课程对孩子的疗育效果都没有显著的改善,所以,目前仍将孩子安置在发展中心,希望今年的九月能让孩子进入公立学校附设的学前特教班就读,当我确定这个孩子的年龄之后,发现孩子已经将要进入大班就读,也就是这个孩子仅剩下一年的时间接受学前教育的服务,所以这一年,将会是影响孩子进入国小阶段能力准备的关键时期。
由于三天的鉴定报名时间,这三天我们也接二连三的接到家长的询问电话,每一个父母都希望为孩子找到一个适合安置的学习环境,有的考虑地点,有的考虑教学质量,有的考虑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态度,有的则以考虑受托的时间越长越好。六岁以前,是孩子接受疗育的关键时期,但是许多父母因为工作的关系,最大的要求就是全天的教学(因为我的班级并不主张孩子每天就读整天),其实,光从这个因素,我就觉得家长的心态是不健全的,老师是一个教育孩子的角色,而不是一个受托的「媬姆」,当一个家长,以「较长的受托时间」为最大的考虑,我就可以确定孩子未来的发展状况,尤其,一心想将孩子大部分的时间放在学校,相对的就是在逃避自己必需承担教养子女的责任,无论你有再好的理由。如果一个父母亲是用这样的心态来为孩子的疗育最规划,我要说的更严重,这样的家长是没有权利要求教学质量,尤其,面对一个中重度障碍的班级,当老师要同时兼顾到孩子的发展和教学,如果按照现行的法规,一般受托十个三到六岁中重度的孩子,我们如何在现有的资源下,将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对一个三、四岁的孩子需要的家庭生活和亲子互动时间更长,孩子体力有限的情况下,每天下午安排好好的休息和一个简单的亲子时间,对孩子将来生心理的发展扮演重要的角色,让孩子早一点接受疗育课程,目的就是不要错过教育的黄金期,却被父母视为找到便宜又优质的「媬姆」,殊不知老师在工作准备的沉重负担下,孩子离开学校后,留下许多书面、联络事项、校外教学的接洽、个案问题的讨论、根据孩子的问题设计适当的课程,这些繁琐零碎却重要的工作,都必需在学生离校后,老师才能有时间和精神去计划完成,尤其特殊班虽然人数比一般普通班级少,但是,做为父母亲的您,如果已经觉得带一个孩子体力和精神都是沉重负担时,也试着想想这些老师的身体状况,尤其,家长一味的迁学区,要进入一个适当的就学环境,通常这样的班级,老师服务的个案量都特别多,我们不仅要去思考,对一个教学认真的老师来说,这样的结果是鼓励或惩罚?
这些年,我也听到许多家长的声音,但自己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已经到了体力不堪负荷的状况,尤其每一年我们服务的对象常常是跨越学区就读,甚至于有北县、桃园的学生到北市来就学,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教学资源的丰富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吸引家长带着孩子越区就读的最大诱因;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认真教学的老师就应该承担这个不公平的结果。
在网站上写了一些文章,目的只是希望家长学会更多的技巧,并不是希望家长将孩子远从老远送到我的学校来,也希望提醒每一个家长,没有能把握生下的孩子一切状况和条件都不会出问题,但是出了问题,如果只是想将教养的责任都丢给菲佣、学校老师、医院体系,就不能抱怨他们的质量不好,很多父母,更是不愿意自己面对孩子,当父母出现这样的心态,希望藉由其它的力量来收容孩子、看顾孩子,就没有资格去批评与要求。
家长的意识抬头,网络上出现了许多相关的网站,但是在我的教学经验中,大家在资源互通有无的结果,拼命在为自己争取权益的同时,设法以孩子的条件在申请各项的补助时,也请家长们摸摸自己的心,问问自己,每天花了多少时间陪伴孩子。
以前,看到家长「流泪」,我总是无言以对,不知所措,深怕自己不小心伤害对方,这几年,我看到家长力量的结合,各种信息的互通有无,却一直看不到家长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好好的检讨自己。「流泪」是一时的,我不反对,但是如果上了各种相关的课程,参与了各种教育训练,却没有反省和调整的能力,「眼泪」就是一种浪费生命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