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哪里
上团体课的时候,我们为了让孩子练习回应老师的问话,我们在上课之前,都会以点名的方式引导孩子再听到自己的名字时,能以「举手」或喊出「有」以表示自己的身分,并响应老师的问题。
这个练习几乎训练了半年,孩子渐渐的对这样的方式熟练了以后,我们为了延伸这个问题的用法,于是再将句型做了一些转变,孩子在建立听到自己的名字会给老师适当的反应后,我们则更进一步的加深问题的层次,在每一个孩子均练习「举手」和「有」的技巧,老师会先问另一位老师:「张老师你在哪里?」张老师会立即拍抚自己的胸前,并口头示范:「我在这里!」问完了张老师,再问班级中的实习老师:「方老师,你在哪里?」方老师也很有默契的拍抚自己,并口头说出:「我在这里。」接着又是班上陪读的菲律宾阿姨、小汉汉的妈妈,我们经过这些大人一个个动作和语言的示范后,再将这样的方式转移到孩子身上。
轮到孩子进行练习的时候,我们会先问口语表达能力较佳的孩子,透过同侪的示范,比大人一再的说明要来得有效,这样的方式,有大人和孩子的示范与互动,即使对没有语言能力的孩子而言,我们也提供了许多次实际行为的示范。孩子藉由视觉、听觉、参与情境学习与人互动的技巧,即使这个孩子还不会以语言响应老师的问话,当老师问起:「王隆隆,你在哪里?」的问句时,就由一位老师牵抚着小隆隆的手,并拍抚着小隆隆的胸,老师在小隆隆的面前示范说出:「我在这里。」每一个孩子都在老师的指导练习下学习这个回应的技巧。
在自然的情境中,我们经常安排让每一个孩子进行不同的生活自理或教具操作的练习,老师则会将这样的问答技巧融合在生活情境中。当凯凯正在玩车时,老师会不定时的问凯凯:「凯凯,凯凯,你在哪里?」老师观察凯凯会不会回答「我在这里!」的句子后,如果孩子能正确的回答「我在这里!」,老师则可再根据孩子的能力提出:「你在做什么?」这些问句看似简单,但是如果孩子对此句子的意义无法理解时,是没有办法正确的以语言和老师进行句子的对答。
有了这样的经验,孩子渐渐会习惯与他人以这样的语言模式进行互动,有时候,老师提出问句时,孩子会以正确的语言模式回答;有时候,张老师不在凯凯的身边,当凯凯要找张老师时,则由身边的老师示范或提醒凯凯以较大的音量提出:「张老师,你在哪里?」的问句,当张老师听到凯凯提出的问题,也需立即以语言予以响应:「凯凯!我在这里。」除了学校进行这样的练习,我们也鼓励家长在家庭中应用同样的技巧,家庭中的人物和学校不同,所以在「人物」、「进行事件」、「场所」就要进行改变,这就是我们一再强调「能力的类化」的重要;孩子学习一种技巧,如果都只是在特定场所、与特定的对象才能发展出的能力,就无法成为孩子本身真正的能力。
在家庭中,这样的练习觉不是妈妈一个人和孩子互动就能完成,爸爸和妈妈口语互动的模式可以提供孩子最佳的示范,有可以由哥哥、姊姊,甚至阿公、阿嬷都可以成为我们互动和练习的对象;当孩子在家庭中的技巧也能熟练了,就可以和孩子玩起躲猫猫的游戏,我们可以常常问孩子:「妹妹!你在哪里?」当妈妈发现妹妹后,也可以说出:「妈妈找到妹妹了。」当家庭中多提供练习的情境和句型的变化,孩子在「语言能力」和「人际互动」的关系上就会渐渐获得改善,这样的练习,可以依情境的不同弹性变化,也是未来让孩子具备进行「捉迷藏」的游戏所需具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