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走走走蹲
班上的孩子,程度间的落差很大,在认知的课程安排,几乎都必须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于每一个孩子的特殊需求,我们都希望能协助孩子在班上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满足。
虽是彼此程度不同的孩子,我们仍尽量每天安排或多或少的团体课程,藉由团体可成的训练,建立孩子遵守班级规则、建立社会能力的能力,有些能力较佳,且没有情绪困扰能安静参与活动的个案,我们也透过和普通班老师协调的方式,透过实习老师的协助,于部分的时间参与普通班的教学活动,但是活动的内容,则以「没有学习的压力」和「模仿同侪行为」为我们进入普通班学习的重点,而实习老师的介入,则是为了让孩子在不知所措的情况下,有一个人可以在一旁提醒与协助,但是我们确定孩子能参与普通班的课程的前提,孩子必须是能够坐在椅子上不任意离座,且不会出现干扰他人学习的行为,也因为如此,特幼班的老师再决定让孩子进入普通班接受回归主流的服务,老师至少必须确定这个孩子的行为是不能干扰他人的学习的,所以,「等待能力」的训练,也会成为我们平日教学过程中,亟需为孩子建立的社会能力。
每一个的学习问题不一样,有一些孩子,口语表达能力很好,认知能力虽然差强人意,但实际上比班上智能发展迟缓的个案能力为佳,但是,这样的孩子,通常被安置进入特教班,可能就是因为情绪和行为出现问题,导致在普通班的学习活动面临困难,这样的孩子,我们通常则比较不担心其认知能力的表现,而是在于其如何与同侪互动的训练,藉由生活经验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把孩子专注学习的时间逐渐逐渐的拉长,这样的孩子,通常在特教班的认知程度都较好,可是对于班级常规的遵守、与同侪互动的态度、耐心操作教具的能力就会明显的不足。对于这些孩子,我们更期待透过早期疗育、学前特殊教育的介入,未来能够让这样的孩子成功的进入普通班就读而不会被拒绝,但普通班的老师往往因为班级中接受了这样一个孩子入班,要常常面临处理此个案与同侪发生纠纷的情况,老师如果里处理不慎,还会导致这个孩子在普通班级里被排挤、被孤立的局面,如果是这样的结果,让孩子进入普通班就没有多大的意义。
学前特教班的老师,通常会朝向以「未来让孩子进入普通班」为辅导的方向,所以,在课程的安排也会倾向「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遵守班级的常规和老师的指令」为主,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也会将进入普通班时应具备的学习能力,不着痕迹的融入于教学活动中。也就是说,某些能力的训练,可能不是此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但在进行活动的时候,我们也透过活动进行的模式,间接的让孩子学习到在团体中应具备遵守规则的能力训练。
通常,我们在环境中准备的教具只有一个,每一个孩子都喜欢操作的内容,我们则借机训练孩子「等待」与「轮流」;当这个教具只有一个,又正在被小明使用,偏偏小华又想操作此教具,这时候,老师如何示范让小华以正确的方式向小明表达「我也想玩」、「给我一个」、「我和你一起玩」的能力;也许心急的小华迫不及待的要进行这个教具的操作,老师则可透过此情境,以语言告诉小华:「现在小明要玩,你要等他玩好了,才换你。」老师可以问小华:「你要不要先玩别的?」或是:「你要不要等一下?等小明不玩了,再换你玩。」这个状况,是可以和孩子谈条件、订规矩的,即使小华拒绝其它的教具,我们允许孩子在一旁「观察」,等待同伴操作结束,才能轮到自己。通常家长在家庭中都很难训练孩子具备这个能力,甚至孩子只要哭闹或出现异常行为,许多家长就会妥协,其实,处理这样的行为,我们可以让孩子知道有其它的选择,也学习尊重他人,并为自己的事情下决定;这个能力,如果不具备,孩子进入普通班,就无法和同侪互动与相处,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运用这些辅导技巧,培养孩子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音乐课的活动,我们不强调孩子会唱很好听的歌,在活动的设计上,可能根据孩子的能力,可以唱的孩子「唱」,不能唱的孩子可能以「敲打节奏」、「操作简单的乐器」来表现,老师安排每一个孩子出来表演,并根据孩子的能力决定协助的比重,也配合孩子的障碍情况调整活动的进行模式。
这个月,我们进行过许多音乐游戏,老师忽然发现平常抗拒学习的小平也笑了,为了让孩子们学会指令的意义,老师特别选择一首轻快节奏的曲子,老师先准备好音乐,一播放音乐后,老师则沿着教室地板上的线条行走,行走的时候,老师以动作示范,并配合口语指令「走走走走蹲」,老师示范过一首完整的曲子后,就请一个孩子出来,并站在老师的后方,跟这老师进行「走走走走蹲」的练习,这个练习,除了能够协助孩子的动作协调,也训练孩子的模仿能力和节奏感,而语言的学习,则让孩子理解「动作」与「动词」的关系,是可以透过经验的过程建立「语意」的概念。耐心不足的孩子,更会冲动的跑出来,老师则需以指令清楚告诉他:「乖乖坐好,要等,等小美走完了才换你。」老师在实施这样的策略,其实已经达到「轮流等待能力的教学」,但是,随着孩子在就学期间,行为问题的修正和改善,老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则需视孩子「能力的改善情况」调整孩子等待的时间,也就是让孩子逐渐延长在一旁观察的时间,老师也同时观察,孩子的耐心等待的能力是否获得改善,并适时的提供口头的赞美,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大人应该知道,不具备「等待」与「轮流」的能力,要进入团体的学习势必会遭遇困难,所以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上,不着痕迹的练习,让孩子透过小团体感受到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从能「等一个人」到「等两个人」,孩子就是进步,,再慢慢的延长延长。大人的耐心足够,才能有效的协助孩子建立「耐心等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