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达老师优秀论文——生命绽放微笑人生
——记助残之感
个训部刘书霞
每个人的成长犹如一株花,有着不同或类同的生长环境,有着类似或完全不同的成长经历。也有顺顺当当的,也有历经百折依然傲笑前景的,有的却是颓废,放弃……
小时候老师家长教导我要学习雷锋的助人为乐精神,学习张海迪的身残志不残的顽强拼搏精神,学习……在那时只是有个对象要学习,知道了而已。没有见过自己认为真正要感动的,成为以后做人做事的动力的人或事。一晃多年过去,仍在意象中度过。2000年,李玉向老师带着我们特教班的学生到盲聋哑学校见习,这是我第一次真正与残障人士接触,发现他们与我们一样的对待生活。星期天无聊,无意中走到这个学校,见到几个学生,他们也同我们一样,在校住宿。离家近的周末回家,远的一个学期回去一次,平时在学校食堂吃饭,衣物自己洗刷。在操场上几个盲生在听收音机,播的是我平时不爱听的广告,他们却无声息的津津有味的听,还满脸的满足与幸福;来到他们的宿舍,同我们一样住的是集体宿舍,上下铺。水房,一个盲孩子在刷鞋,可能是不知刷干净没有,就碰了碰身边洗衣服的聋生,聋生看了看打开水龙头就冲鞋,盲孩子把刷子放下也开始冲,并对聋生笑了笑。
回到自己的学校,还有什么不如意让我烦恼呢?四肢健全,想到哪里可以任意去,想看什么可以看,想听什么尽情的听。年龄比他们大十来岁,思家他们更有权利。至此以后别人再问我学什么专业,我会平静的告诉,耐心的讲特殊教育包括什么,微笑的面对惊异与赞赏。生活有多种色彩,选择是你自己的权利,做是你自己的选择。再乐意帮你的人也无法替你走人生的一步,即便是父母。
几年时间从从而过,我没有随意支付我的时间。
来到康达,虽然学的是特教,但要把理论融于实践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天写记录、总结经验,思考着第二天的训练,常常到深夜。工作之余看看书逛逛街,自我调节。遇到不理解时莞尔一笑。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何必要求一致。理解不理解是别人的事,做不做是自己的事。
转眼三年过去,又过了小半年。五月的第二周是母亲节,为了祝贺自己即将成为妈妈,特地到紫荆山玩了一下午。到那儿约十分钟,见到一群孩子的家长抱着、推着孩子而来,凭着几年的工作经验,我猜到他们是一个特殊群体,是集体出来玩的。经询问得知他们是脑瘫孩子,在叶子带领的义工帮助下做“呼唤母爱”的活动。自己也加入了这个群体,与妈妈们一起分享孩子的喜与忧,同义工们一起组织活动,召唤感染更多的人关爱孩子,教路过的孩子如何绣字(最后一个环节是众人绣字共唤母爱)。三个多小时后送走了孩子们,道谢了游人,坐下来捶了捶早已酸麻的双腿。累,怎么不累呢?这是快乐的休息。虽然身体累,可心却有了更好的休息。
如果说这也是助残的话,那我们的工作岂不是每天都在助残。只不过是前者是没有报酬的。助残不一定都要在“助残日”这一天。如果我们都在这一天助残,是不是也等同了“雷锋三月里来四月里走”,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事不是做一次就算做了而是遇见了就做,没有人提醒的去做。这是你对待生活的态度。
“助残”不仅是对身体残缺的人,不仅是对心理残缺的人,而是对每个人进行帮助。因为谁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生命每时每刻都在绽放,微笑面对一切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