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幼儿教育的误区
如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成为广大家长的共同目标。父母们耗尽财力、物力,花费时间、精力,而孩子的表现却让父母们焦头烂额,心力疲惫,甚至悲痛绝望。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每个家长迫切关注和深思的问题。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父母是创造未来的“雕塑家”,孩子是父母双手奠定的“基石”可见父母教育孩子的重要性。然而,可怜的孩子们,除了沉沉的书包外,仅有的双休日,也被这样那样的特长班所占据。很多父母寄予厚望,不顾孩子的实际,忽视孩子的兴趣、爱好,追赶时髦,盲目培养,不惜一切带着孩子四处奔波。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这样不仅学无所获,而且扼杀了孩子的天性,摧残了孩子的身心,剥夺了孩子幸福快乐的童年。也有些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无原则地溺爱,处处小心呵护,“含在嘴里怕化了,顶在头上怕摔了”。试问,这样的教育能让孩子不自私、不自利、不依赖吗?他们能承受挫折,能适应社会吗?还有一些家长,整天要求孩子机械地背诗、认字、算算术、“填鸭式”的灌输,完全忽视了非智力因素培养。这样的“书呆子”知道怎样做人、怎样做事吗?他们的个性发展健康吗?更有一些家长,对孩子不真实地浮夸,许诺物质奖励,只顾短期效应,忽视长远危害。深思一下,这样的物质刺激,有助于孩子今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吗?不少家长看到孩子的错误常常“小题大作”,过度斥责甚至打骂,这样达到让其“长记性”的目的了吗?不仅没有,反而造成了孩子的心理障碍,孩子失去了自信心。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事实上,不是孩子不努力、不听话、不认真,而是我们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过分主观和传统,使家庭教育陷入误区。
对孩子的教育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家长们应切实转变观念,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建立平等关系;注意言传身教,树立学习的榜样;重视精神鼓励,保护孩子的自尊;语言启发委婉,真正掌握教育的艺术,走出教育的误区,以予孩子理智的爱、适当的爱、合理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