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自共享故事乐
一臉正經的媽媽,拿著悉心選擇的故事書,開始跟孩子說故事,說著說著,看看孩子沒甚反應,聽的沒有趣味,講的也顯得沒有勁兒。
故事要講得吸引、有趣,原來絕不簡單,事前需下不少的苦功呢!
很多家長講故事都有其不同的目的,他們都希望孩子透過故事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培養良好的品德,又或讓孩子識字讀字……
事實上,大部份抱著這種心態來與小朋友講故事的家長都會大失所望。
原因是很多家長都會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有太多的說教及道理,同時,家長亦過於著重故事的教育意味,而忽略講故事的技巧,令講故事的家長和聽故事的孩子都很有壓力,難以真正的投入。
要想孩子聽得開心,家長自己和孩子能夠在故事中得到樂趣,請留意以下的講故事技巧吧!
(一)注意語言的運用
幼兒的理解力有限,為了提高孩子的專注力,家長最好先利用口語化的方式講故事,讓孩子熟悉故事後,才讀出故事的內容。
(二)聲線控制要得宜
家長可以為不同的角色設計聲線,簡單分為高、低、強、弱,分別配合角色及情節而有所轉變。
節奏主要配合情節而有所調節,分快、慢及停頓,例如趕時間、投訴別人及發脾氣時可運用較快而急的聲線;故事中的人物感到疲倦、失望,聲調可以減慢;當為了營造緊張的氣氛,可以暫時和突然停頓故事以作舒緩。
(三)釋放孩子的想像力
幼兒有很豐富的想像力,家長可以在當中加插一些問題,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及想像力,例如:
「小明發現了一魔術棒,佢會向魔術棒要求什麼呢?」;又如:「而家波波佢好危險啦,佢會搵邊個救佢呢?」。
另須預備幾件簡單的小道具,如毛巾可以當作飛毯;杯子敲出的聲音可作雷電等,孩子便能在故事中飛弛幻想了。
(四)善用肢體語言
講故事,並不是一字一句地說出來,更重要的是運用身體語言來配合故事的內容,動作和表情不妨誇張一點,以協助小朋友投入角色及帶動氣氛。
家長亦需與孩子有目光接觸交流或給予鼓勵的眼神,注意孩子的反應及令孩子感到受注視。
小朋友與生俱來愛聽故事,良好的親子關係就由學做「故事爸媽」開始,一起與孩子編織屬於你和孩子的童年故事吧!
資料來源:香港小童群益會(版權所有)
許巧英女士:現職註冊社工,為香港小童群益會家庭生活教育組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