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选择性缄默症不是无语言自闭症
选择性缄默症,并非无语言自闭症患者的表现,而是指已获得了语言能力的儿童,因精神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在某些场合保持沉默不语的现象,其实质是社交功能障碍而非语言障碍。
?
本症多在3—5岁时起病,女孩多见,患儿智力发育正常,主要表现为沉默不语,甚至长时间一言不发。这种缄默不语现象具有选择性,即在一定场合下可以讲话,如对所熟悉的人(爸爸、妈妈、奶奶及某些小伙伴)讲话。拒绝讲话的场合一般是指学校或陌生人面前。少数儿童正相反,在学校说话而在家中不说话。缄默时可用手势、点头、摇头来表示自己的意见,或仅用“是”、“不 ”、“要”等单词来表示,偶用写字的方式表示意见。
?
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3个表现
1、本症大多于3-5岁起病,女孩多见,主要表现为沉默不语,甚至长时间一言不发。但这种缄默有选择性,即在一定场合下讲话,如在家里或对熟悉的人讲话,而在另一种场合就不讲话,如在幼儿园或对陌生的人。
2、少数患儿正好相反,在家里不讲话而在幼儿园里讲话。缄默时与其他人交往,可用做手势、点头、摇头等动作来表示自己的意见,或用“是”、“不是”、“要”、“不要”等最简单的单词来回答问题。待学会写字后,偶尔也可用写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3、这类患儿在上学前不易被父母发现,患儿不愿与不熟悉的人讲话,常被父母认为是胆小、害羞的缘故。直到上小学以后,表现为不愿回答任何问题,不愿与其他同学交谈,不参加集体活动时才被发现。患儿能照常参加学习,学习成绩好坏不一,部分患儿拒绝上学。
引发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3大原因
本症一般无脑器质性原因。目前认为,是因精神因素作用于具有某些人格特征的儿童而产生的,可能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
1、病前具有性格特征
患儿病前往往具有敏感、胆小、害羞、孤僻、脆弱、依赖等性格特征,患儿的父母常有人格异常和精神障碍。
2、发育成熟延迟
患儿虽然已经获得语言功能,但开始说话的时间比正常儿童要明显延迟,且常常伴有其他语言问题。还常伴有功能性遗尿、功能性遗粪等其他发育性障碍,其中部分患儿的脑电图表现为不成熟脑电图及其他异常变化。
3、心理社会因素
患儿早年常有情感创伤的经历,如家庭矛盾冲突、父母关系不和、父母分居离异、父母虐待儿童、家庭环境突变等,有些患儿就是在家庭环境变迁或一次明显的精神刺激后发病。
关于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诊断
对于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准确诊断相当困难,需要一个全面的检查评估,包括神经系统检查、精神心理检查、听力检查、社会交流能力检查、学习能力检查、语言和言语检查以及各种相关的客观检查。目前,美国有关专家认为有5个临床特征可作为诊断依据——
1、在需要言语交流的场合“不能”说话,而在另外一些环境说话正常。
2、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
3、无言语障碍,没有因为说外语(或不同方言)引起的言语问题。
4、是由于入学或改变学校、搬迁或社会交往等影响到患儿的生活。
5、没有患诸如自闭症、精神分裂症、智力发育迟缓或其他发育障碍等发育或心理疾病。
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鉴别诊断
由于儿童选择性缄默症、儿童癔症、儿童紧张症、儿童妄想症、儿童抑郁症等都有缄默表现,因此鉴别尤为重要——
&#p#分页标题#e#nbsp; 1、儿童选择性缄默症
“缄默”的高度选择性是本症特点,患儿智力发育正常,韦氏儿童智力测验智商在70或70以上,大多是敏感、羞怯性格。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亦无其他精神或身体障碍。
2、儿童癔病性缄默症
癔症性缄默常可持续数周至数月,病前常有明显的情绪矛盾,但缄默是非选择性的。而且缄默表现和其他临床症状一样,具有突然发作、痊愈及易于接受暗示的特点。
3、儿童紧张性缄默症
患儿缄默不语,或有片断的破裂性语言,同时伴有拒绝、违拗、木僵、蜡样屈曲、冲动等症状。虽然患儿意识清楚,无智能障碍,但缺乏自知力。
4、儿童妄想性缄默症
除有缄默不语症状外,还伴有其他明显的精神症状,如与外界接触不良,对任何人均缺乏感情,表情木僵及行为怪异等。
5、儿童抑郁性缄默症
表现为木僵或喃喃自语,面容悲戚,有时伴发阵发性焦虑,病情严重时绝对缄默,电休克治疗后可恢复正常。
儿童缄默症是属于心理障碍,在治疗上应以心理治疗为主。?
(1)避免精神刺激 对处在语言发育期的儿童要尽量避免各种精神上的刺激。培养儿童广泛的兴趣和开朗豁达的性格。?
(2)消除心理紧张因素 适当安排和改善生活和学习环境,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
(3)转移法 对患儿的缄默不要过分注意,避免强迫讲话而造成情绪上的进一步紧张,甚至产生反抗心理。可采取转移法,如父母陪孩子游戏,外出游玩,分散其紧张情绪。?
(4)行为矫正 以阳性强化法效果最好。在情绪松弛的基础上,孩子的嘴刚张口讲话,就给与奖励和鼓励;也可以用孩子最需要、最喜欢的东西作为奖励条件,让孩子说话。?
(5)药物治疗 对一些症状较重的患儿,如有过分焦虑、紧张、恐惧,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少量抗焦虑药。
经治疗,多数患儿可治愈。未经治疗的患儿可能长期保持缄默,直到青年初期。有的可影响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