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进行孤独症的鉴别诊断
怎样进行孤独症与其他广泛性发育障碍的鉴别和诊断?下面我们就相关问题做了一些总结。
一、与其他广泛性发育障碍(PPD)疾病的鉴别
CCMD一3中,广泛性发育障碍是指一组起病于婴幼儿期的广泛性精神发育障碍,主要为人际交往和沟通模式的异常,如言语和非言语交流障碍,兴趣与活动内容局限、刻板、重复。症状常在5岁以内已很明显,以后可有缓慢的改善。
CCMD-3将广泛性发育障碍分为6个诊断类型,除儿童孤独症与不典型孤独症外,还有瑞特综合征、童年瓦解性精神障碍、阿斯伯格综合征及其他或未分类的广泛性发育障碍,这些发育障碍都与孤独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瑞特(Rett)综合征
通常见于女童。典型的个案出生后前5个月发育正常或近乎正常,在5~48个月之间开始头部生长减缓而成小头。5—30个月之间丧失已习得的手部技巧,代之以固定反复的手部动作(如手指置于胸前不停地扭动、揉、搓等)及过度换气(深呼吸)。严重的语言发育障碍或倒退,社交及游戏的发展停滞,对玩具丧失兴趣但仍有视线接触,面部不时显示“社交性微笑”一样的表情。在儿童中期常出现协调不佳、步态不稳,且合并有驼背或脊柱侧弯.有时会有舞蹈徐动症状。患儿都有严重的智能障碍,在儿童期早期或中期也常出现癫痫痉挛。与孤独症不同的是,少见严重的自我伤害及复杂的重复性偏好或常规的同一性行为,主要是越来越严重的运动功能退化和智能退化.预后较差。
(二)童年瓦解性精神障碍
该病又称婴儿痴呆或衰退性精神病(Heller综合征),无明显性别差异,患病率低于孤独症。大多数起病于2—4岁,主要为原已获得的正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及言语功能迅速退化或完全丧失,游戏、社交技巧及适应行为退化,常见大小便失去控制,有时会有运动功能的退化;对周遭环境失去兴趣,出现重复的作态性动作,及类似孤独症的社交互动及沟通障碍。症状在半年内会十分显著。有研究表明该病平均发病年龄为36个月,发病年龄具有重要的鉴别价值。
(三)阿斯伯格(Asperger)综合征
孤独症学术界曾经有过许多关于孤独症与阿斯伯格症关系的讨论,有部分学者至今仍认为此症是高功能孤独症中很特殊的一群而不需单独分类。但是在临床上,阿斯伯格症却自成一体,与孤独症有差别。
孤独症以男孩多见,一般到学龄期7岁左右症状才更明显。这类儿童通常无显著的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认知发育基本正常。在人际交往障碍,局限、刻板、重复的兴趣和行为方式上与孤独症誊似,但又有自己的具体特点。在社会交往上,这类患儿往往不甘寂寞,对社会交往有异常的兴趣,愿意向别人灌输自己的理念与意图,只是常常显得不合时宜,不顾时间、地点、谈话对象的合适与否;他们动作协调性较差;在特殊的兴趣和刻板的仪式行为上,他们比孤独症儿童更突出。其攻击行为的出现率也较孤独症患者为高。
二、其他需与孤独症鉴别的疾病除了与孤独症同属PPD的疾病外,弱智、听力障碍、语言发育障碍、精神分裂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综合症等都有部分特征与孤独症类似,但与孤独症又有着根本的区别,在诊断时应注意鉴别。
(一)弱智
弱智儿童的智商、显著低于同龄人的平均智商,其感知、社交能力,兴趣及语言等方面发展与智商成正比例。而大多数孤独症儿童都表现出认知发展的失衡(如操作智商好于言语智商、记忆能力远优于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等),且顺序异常。在人际关系上,弱智儿童更喜欢与他人打交道。相比孤独症儿童,他们与他人有更多的共同注意(jointattention),在交往中表现出更多的正面情绪。
从行为兴趣来看,弱智儿童的兴趣比孤独症儿童要广泛得多,而且他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在功能性游戏和象征性游戏上。就语言能力而言,弱智儿童的语言接受能力往往比孤独症儿童要好。有人对二者的区别作了形象的描绘:“弱智儿童愿意学,却学不会;孤独症儿童能学,却不愿意学。”
(二)听觉障碍
听障儿童是由于听觉系统损伤而产生语言沟通障碍的。虽然他们可能对外界声音没有反应,但有交往的欲望,能主动观察、了解外界,能用身体语言等工具努力进行交往。孤独症儿童一般无听力损失,发音器官功能正常,但大脑中枢系统障碍使之失去对外界声音正常反应的能力,常表现为有时对外界声音很敏感,有时又充耳不闻。同时不会运用手势、眼神、表情等非语言交流工具与外界进行正常交流。
(三)语言发育障碍
语言发育障碍儿童在感知反应上无异常,与人和物的相处方式正常。能努力地用手势等表达抽象的内容,有兴趣参与想像性的游戏或活动。孤独症儿童表现出严重的沟通障碍,与外界不适应,不介入,更无法参与集体、想像性的游戏和活动,对活动的规则完全忽视和不理解,对活动的结果不在乎,无兴趣,游离于群体之外。
(四)儿童精神分裂症
儿童精神分裂症出现率男女相当,一般开始发病时期较迟,在幼儿时期发育常是正常的,发病后表现出感知觉异常(幻听、幻视)和思维混乱(妄想与幻觉).以思维联想障碍、情感障碍为主要特征,并与相应年龄行为的活动表现有明显异常和不协调。一般无智力障碍,心理社会因素对于本病病程的延续及预后有重要影响。孤独症发病在36个月以内,男孩明显多于女孩,很少出现幻听、妄想症状。部分病例伴智力低下,心理社会因素对孤独症的病程影响不大。
(五)注意缺陷多动综合征
孤独症儿童也常有注意力不集中、活动多、动作刻板古怪等表现症状,有时被误认为是多动症。但通过以下几点比较,应不难鉴别。
首先,孤独症的发病率远远低于多动症,且症状显现较早;其次,孤独症儿童从小与父母无亲近表现,缺乏情感交往,喜欢独处,不合群,对非生物的东西(玩具、书本等)有特殊依恋;语言呆板、不清甚至不会说话,动作刻板离奇,对大部分的刺激反应微弱或没有反应,常常不会跟随教导者的指示去注意该注意的事情,让人觉得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若能注意时,注意的时间也极短暂。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们却常常对某些自己有兴趣的事物十分的专注,称为过度选择性的注意力。这些特征和多动症有较大区别。第三,部分孤独症患儿伴智力明显低下,在某些方面(如记数、唱歌、绘画等)可能有特殊技能,而多动症儿童智力基本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