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康复训练中慎用“消退法”
消退的误用,可概括成以下几种典型类型。
一、对于维持行为的强化物没有正确区分
孤独症儿童小小有一个刻板行为——身体左右摇晃,老师用了惩罚法干预后不见效,就决定采用消退法——在小小摇晃身体后,撤除注意这种正强化物,结果发现小小的刻板行为一点都没有减少。这个老师犯的错误在于,小小的刻板行为经过评估是为了获得内在强化物——感官刺激,而老师在消退时撤除的是外在强化物一 社会性注意。
内在强化物就是个体从行为本身就会获得愉悦和满足,无须再借助外物,就可以维持行为,它不需要通过其他人或事就可以建立强化力。小小的摇晃身体行为是一种带有自我刺激和自我娱乐性质的行为,不是靠老师的注意和理睬维持的,所以即使老师把“注意”“理睬”这些正强化物撤除掉,行为仍然继续存在。所以老师运用消退时,对于维持行为的强化物正确区分,造成了南辕北辙的效果。
还有儿童贪吃甜食的行为,也是由内在强化物维持的行为,如果父母想通过不予理睬这种撤除外在强化物方式来使行为消失,是不会见效的。因此,在进行干预前,应该确定行为的功能。
二、无意中对儿童的良好行为实施了消退
在生活中,有些人由于忙碌等原因,对儿童的良好行为熟视无睹,从而使良好行为由于没有得到奖赏而消失。
老师教育学生要帮助家长做家务,小因回到家就帮妈妈沏好茶。当妈妈下班后,小因说:“妈妈,我给您沏好茶了,您先喝茶吧。”妈妈特别高兴,夸奖小因聪明懂事。受到夸奖的小因每天放学都会给妈妈沏茶,妈妈也会高兴地夸奖小因。一周后,小因放学后又给妈妈沏好茶,但是妈妈由于比较累,就说:“放在那吧。"以后的两天也没有夸奖小因。这样,小因慢慢就不给妈妈沏茶了。
如果儿童的良好行为很少受到注意或没有得到任何外来的强化,它最终将消退。对于任何已经建立的行为,要想保持它就必须继续强化它。因此良好行为建立后,不再给予强化,这是消退法的第二种误用。
三、不了解消退的规律——消退爆发而中断消退程序,前功尽弃
消退有一个基本的规律就是消退爆发。它是指在消退治疗期间,行为开始减少以前反而有增加,即在事情开始变好之前反而变得更坏。这叫做消退爆发。
例如,电视机的图像不清晰,以前出现这种情况时,小华都会拍拍电视机,拍完后电视机的图像就清晰了。今天小华还是如法炮制,但是拍了几下以后,图像还是不清晰。在重重地拍了几下后,图像依然不清晰,于是小华就不再拍打电视机了。这是一个消退爆发的现象。
如果不了解消退爆发而中断消退程序,就会前功尽弃。
例如,李老师班级中的小志在课堂上会不停地做鬼脸,通过观察,李老师认为小志的行为是为了吸引老师的注意。李老师采用消退程序,对他做鬼脸的行为不予注意,开始的三天,小志的不良行为由于没有受到原来的关注而减少,但是在第四天,小志在课堂上做鬼脸的行为比没干预之前还要多。加上李老师最近工作比较忙,就对小志的不良行为消退没有坚持下去。从此,小志在课堂上做鬼脸的行为就越来越多了。
在上述的例子中,李老师由于不了解消退爆发这个规律,而中断消退程序,没有坚持将消退进行下去,因此使小志的不良行为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变本加厉。
相关阅读: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儿童发育障碍中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自闭症儿童(孤独症儿童)的表现症状为以明显的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发育障碍以及刻板的兴趣、奇特的行为方式为主要特征。迄今为止,自闭症(孤独症)查不出病因,无法预防,也没有理想的药物可以治疗,自闭症儿童治疗只能靠矫正训练。2-7岁是训练的最佳时期。攻克自闭症(孤独症),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从2008年起,联合国大会将每年的4月2日被确定为“世界自闭症意识日”,以提高人们对自闭症(孤独症)的认识和关注。
自闭症儿童康复(孤独症儿童康复)目前只能依靠去自闭症(孤独症)训练机构进行康复训练,只有通过不断进行干预训练,才能使自闭症儿童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而且自闭症(孤独症)是伴随终身的,目前自闭症(孤独症)的原因并没有找到,所以暂时是无法完全治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