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隔离对自闭症孩子的影响
目前,全国儿童患自闭症的人数逐年增多,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的大城市,除了农村留守儿童等全国性问题外,因父母忙于生计、应酬而托人寄养或在家无暇顾及的城镇“精神留守儿童”更逐渐显现。学校和家长“分数至上”的教育方式更“刺痛”着孩子幼小的心灵,并衍生出一系列崭新但严峻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发人深思,特别是自闭症儿童的增加量,不可忽视。
彬彬(化名)2岁的时候,父母外出打工,她就被寄养在老家爷爷奶奶带着,而弟弟妹妹则让外公外婆照顾。
彬彬的姑婆文化水平很低,对彬彬几乎没有任何管教和要求。就这样彬彬“无拘无束”过了14年。当终于把女儿接回身边后,父母却难以接受女儿的一些生活方式:大手大脚地花钱娱乐,打扮得异常夸张……
于是,父母决定加倍地管教她:控制她的花销、强迫她参加课外学习、带她去做心理咨询等,从此彬彬不与外界交流,常年将自己关在屋里,父母对此非常伤心。经过长时间与心理咨询师的沟通,彬彬终于说出了这样一句话:“他们不要我就不要我!现在要我了为什么就这样要求我?”
专家建议:建立互信桥梁增强孩子幸福感
像彬彬这样的例子很常见。很多接受心理治疗的青少年,绝大部分都有过异地寄养史。
据国内各大著名心理学家研究,留守少年儿童中近80%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自闭型,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流;二是逆反型,暴躁冲动、情绪不稳定、自律能力差、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等。
他们普遍觉得自己不受家庭接纳,自己的存在不重要,所以特别叛逆。如注重打扮、沉迷网络、封闭自我等行为其实都是在寻求精神慰藉,在以不同的方式向家长讨‘爱’。但是我们认为地域的隔离还是可以通过一些举动来挽救情感隔阂。
其实地域隔离不一定会造成精神的隔离,父母应该有挽救意识,哪怕每天只是一个电话的问候,也可以增加孩子的幸福感。一旦建立起这种互信的桥梁,地域隔离就不至于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