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为您讲解怎样干预孤独症?
导读:孤独症作为一种广泛性的严重发育障碍疾病,长期困扰着众多的家庭和孩子。由于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方式,大多数家长选择成为了孤独症康复大军的一员,每天在为孩子的干预与训练儿奔波着,努力着。但是,您知道吗?对于孤独症儿童的康复与训练,并非是每天枯燥乏味的重复,还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样才能提高康复训练的效率,今天,我们针对这个问题专门请教了国内著名的孤独症康复专家张桂娥教授,希望她能为我们这些星爸星妈以及处于学习阶段的特教老师们指点迷津。
首先,康复训练的环境至关重要。
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的是家庭的环境,另一方面指的是学校的环境。大多数家庭在得知孩子患了孤独症之后都会无所适从,但是一段时间之后,有的父母选择坚强的站了起来,日子还要过下去,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分享星儿生命中的每一次美好。但有的家庭却因此长期的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胡思乱想,让家庭氛围特别的压抑。对于这些家长,,应该让他们了解到孩子的病并不是父母所造成的,眼前需要做的,是家人共同合作一起来帮助孩子,面对问题与困难。
在学校里,老师也应该针对患儿的需要,制定合适的康复计划,为星儿创造适合的学习训练环境,主动制造学习的契机,诱发孩子的学习动机 。
其次,在自然中训练,坚持生活化的原则。
针对孤独症患儿的训练内容,老师不必死板硬套,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还可能会引起星儿的一些情绪问题,顺着孩子的思路走,才可能发现他的兴趣与切入点,这样的教学效果才是最明显的,也让孩子在玩儿中学,学中玩儿。父母在生活中也可以带着孩子经常到超市、车站等公共场所体验一下,尝试着让患儿自己购物,自己乘车,在生活中得到的训练才是最真实的。
此外,针对患儿的刻板行为,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安排。
某些孤独症孩子可能习惯于固定的一条回家路线,还有些患儿可能对物品的摆放位置有特殊的要求,针对这样的情况,父母可以提前告知孩子,多走几条路线,换几个物品摆放位置,让孩子慢慢的接受这样的变化,减少出现情绪问题的次数。
张教授还建议,孤独症的康复与治疗,老师和家长们要注重自然环境中的训练,以生活细节为内容,以场景多变为平台,以游戏互动为形式,让孩子在生活中快乐,快乐中学习,在润物细无声中让孩子体验生活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