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A实战
myhomegogo @2008.04.22 ( 8 Views ) 特殊教育
1,家里老人就算了,别做课堂式的训练,除非他有幼教经历。我还没见过一个老人能做好的,让老人和孩子多玩多乐就行了,比如玩“咳嗽”就非常好。
2,你做得已经很不错了,尤其是在孩子哭闹的起始阶段,能坚持训练,这点,多数家长会很犹豫的。
3,模仿动作的指令,通常总是简单的“这样做”,并立刻做示范,当很多的动作模仿-拍手/摸头/敲桌子/放积木等等项目都学了之后,孩子才可能理解“这样做-是要求作模仿”。以后再引入无需示范的“拍手”这类具体描述的指令。
4,为了要吃的而自我主动拍手摸鼻子的行为,不是刻板,只是尚未理解“这样做”的含义,坚决不予理会就可以了,不必担心。否则,相当于教孩子摸鼻子=“我要吃”了。
5,强化物要强,要考虑孩子对它的热情度,这很重要,否则难以起到强化作用。如果是食品可以多找几种,开始时让孩子选一样,作为当前使用。过一段,再重新选。没有强化物之前,不做训练。
6,训练项目不用考虑孩子的热情度,只考虑适不适合孩子的能力,可加入些童趣。孩子热情不高/抗拒也要做完,孩子热情很高,做完计划也不必多练。这本身就是在教孩子规矩。忌讳孩子越配合我就越练,练到孩子烦为止。
7,每两个小节可以让孩子有限活动3分钟,或者大人与之放松互动一会儿。但不放纵,保证能回到桌面。
8,如果1小时内作6个项目,项目之间相似性不可太接近,不可盯住一个“这样做”,连续几项,会乱,也会无趣。比如初期可以:唤名字目光对视;这样做/拍手;“关上“/抽屉;社交语言问答;”给我“/交递小汽车;配对/相同卡片;”戴帽子”;吹/肥皂泡。要花叉着来。
9,孩子不配合。如果是抗拒逃避功能的,坚决不让步。如果只是走神,发笑,也要简单制止,然后考虑周围环境的布置,考虑操作的紧凑和节奏,适当地也可以暂停,领孩子起身作在控制下的小游戏,象手指操等,我常用躲闪式击掌来唤回注意力。发指令的时候,必须要在孩子完全注意的情况下发。
10,社会性的强化要伴随每一次的食品奖励,夸张的表情与肢体语言非常重要,需要家长的表演才能。直接单用,要看强化力度够不够。
11,ABA个训课本身就是互动,且是非常好的互动,每个回合不都是一来一往的交流吗,而且都是保证成功的、被强化的交流。
我理解的ABA操作的几个原则中有一个就是强化的及时和准确,如果孩子在指令发出前做出的任何动作都应该认为是错的,不能奖励,如果孩子一坐下来就拍桌子、拍手影响到正常训练,肯定要想办法制止,但制止的最好办法是吸引他到更有意义的项目训练上,这点我知道说比做容易,所以我经常也是用按住手来辅助的,慢慢的改进吧,训练的最终目的不都是为了撤销这些辅助嘛?还有如果孩子平时拍手、拍桌子,只要不是太过刻板或影响到他人,可以置之不理,甚至参与,我现在的感觉是,孩子其实最有兴趣的是大人模仿他,他叫爸爸,我们家每人都叫一声爸爸,他就会挨个看,谁出声就看谁,也不失为一种互动的好方法,只是最终训练目的还是要让他听懂指令,懂得规矩罢了,理解不对之处请秋爸爸跟贴,我都不敢用指点二字了,怕又吓着了秋爸爸。:)
动作的模仿,楼主已经在做了。
物具模仿:例如拿匙子喂娃娃,拿小棍子敲杯子,把小方块扔进盒子里,等等,凡是家里可以随手抓到的东西,做简单的动作。最终目标,如果随手在家里抓十几二十样东西,做一步简单的动作,孩子都可以模仿动作,训练就可以结束了。(很多自闭症的孩子不懂模仿的概念,例如,指令“这样做,然后随手拿起一样东西,扔在地上。然后把东西放回原来的地方,即使是这样简单的动作,不会模仿的孩子就不会照做。)训练中,一步模仿的动作一定要简单。
物具声音模仿:用手在桌上来回推小汽车,嘴里发嘟嘟的声音;拿杯子假装喝水,喂里发啧啧的声音;小动物在桌上走,嘴里发嘣嘣的声音,等等。
“看”的训练(如果孩子的目光对视不够好的话):拿孩子喜欢的东西在手里,吃的或玩的,指看“看这里”。先是把东西放在孩子眼前两三手远的地方,这样孩子的目光会被强迫到物体上。当然,即使是孩子喜欢的东西,自闭症孩子的目光也无法在同一物体上停留过长的时间,一开始的时候可能只有半秒一秒钟。但只要孩子看了,就给加强物。手不停地变换东西的位置,前后左右上下,使得孩子会跟着指令目光寻找物体,然后目光停留,目标是目光可以停留2-5秒钟。当孩子跟着指令会看物体的时候,慢慢地把物体的距离离孩子的眼睛越来越远,如果孩子也可以看物体,并目光停留几秒,就算是很成功了。看的训练一直都不要停止,即使孩子的目光可以追随物体,也要继续做,次数不用多,前后左右上下各一两次就够了。
归类训练(identical matching):每组三张照片,每张照片印四五张。孩子面前放三个小筐,每个小筐里有一张照片的样板,然后把手中的照片一张一张的递给孩子,指令“找相同的”。当孩子可以拿到新的照片,不用指导就可以把一样的照片放到一起的时候,就可以结束训练。
认实物:每组三样东西,从孩子喜欢的东西开始训练。把三样东西平放在孩子面前,指令“点XX”,教孩子点那样东西。在给出每个指令之前,要不停地转换三样东西的位置,以够孩子记住的是位置,而不是实物。
关于加强物,不仅限于吃的东西,其它方面也尝试。有的孩子喜欢被抱着转圈,有的孩子喜欢玩水,有的孩子喜欢玩泡泡,有的孩子喜欢听音乐。总之,味觉是大家最容易观察到的,但触觉、视觉、听觉方面就需要下功夫,创造机会去制造机会让孩子接触,才知道孩子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爱好
但“给我”的训练不一定需要在桌面上做。可以在平常的时候,孩子手上有任何东西(确信那样东西是孩子肯放手的),或者是随手捡一样孩子不是太喜欢的东西交给孩子。然后,先叫孩子的名字,或者叫孩子看着自己,确定孩子的注意力在自己身上,然后给指令“给我”,并且伸开手掌。如果孩子没有反应,就用另一只手,轻轻地握住孩子的手,把孩子手上的东西放到自己的另一只手上,再拿过来,马上口头奖励和给孩子准备好的加强物。把东西还给孩子,可以这样来回训练几次。
看到一年前的帖子还有这么多好心人帮我,真是很感动,经过一年的学习,筱筱已经完全突破一步模仿了,昨晚给他个训,注意力又不好时我做了一套快速的即兴一步模仿,包括握拳敲桌子、手掌相对砍桌子、食指点桌子、对拇指、搓脸、搓手、搓胳膊、单臂举起、指耳朵、手指点手心……,发现他都能跟随的很好,而且以前想做做不来的动作,现在也能自动调整正确,我相信这是他能力达到了,所以他愿意做也做的很好。
昨晚的个训课总结了大家汇总的意见,提前准备了一块巧克力,一把软毛的扫床笤帚,另外还有筱筱喜欢的击掌、拉着胳膊摇“拔萝卜”,一个小时的课程,我能准备到的强化物就这些了,jinglenn老师说的新生入学时的强化物筛查不知是如何操作的,是否有很多已备的强化物一一试过?就像做过敏源检测一样吗?很好奇,我家强化物的准备真让人伤脑筋。
课题主要是一步指令、两步模仿、实物卡片配对“拿一样的”,这几项课题其实都是最近退步很严重的项目,一步指令最早过关的就是“拍拍手”,结果现在掌握了“跺跺脚”、“摸摸头”、“起立”、“过来”后,出错概率最高的竟然是“拍拍手”,我想他是和“摸摸头”混淆了,每次“拍拍手”他都会做“摸摸头”,连续辅助三次,以后一般就能作对,但不能加入指令的轮换,注意力不好时,无效指令的次数也多,看来发指令的时机,以后还得多练。
两步模仿依然是“拍手拍桌子”、“拍手拍头”、“拍头拍肚子”,之前老师做过两步物品使用的模仿,比如“鸭子放进篮子,拿黄瓜敲敲桌子”,但因为这段时间注意力的问题也取消了,坚持下来的只有两步大动作的模仿,但有时会出现固着行为,比如“拍头拍肚子”完毕,马上又拍手,除了及时按住手臂避免出现错误反应和及时强化,似乎别无他法。
实物卡片配对其实是用来训练指令“拿一样的”,这个项目的训练是从“拿鞋、拿杯子”退化而来,因为他现在退步的配合能力,根本就不愿完成拿的动作,老师选择了他本应该很强的项目,照着卡片拿实物,而且还是二选一,一训练才发现我又想当然了,筱筱是个天生视觉型的孩子,所有颜色、形状、大小的配对他都是与生俱来,所以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过了卡片与卡片、实物与卡片配对的项目,甚至从以琳卡片上的动物老幼配他都不在话下,但现在不是让他配对了,换做指令“拿一样的”,筱筱就开始迷糊了,尽管他还是拿对的概率高,但总也达不到配对时100%的正确率,我想他还是没听懂指令,好在昨晚强化物强,拿错的概率几乎为零,但走神不拿的情形还是频频发生。
一直到训练结束,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总共用掉了半块巧克力和很少次数的玩耍,一级强化物实在太强了,筱筱总是不由自主的就想来我身后拿,但被拉回座位做课题时,他就又开始心不在焉的东张西望了,几乎每次强化完后的第一个指令都是无效指令,然后辅助、正确反应、再发指令、正确反应、强化,是强化物不强吗?应该不是,他那么迫切的想得到,还有一种解释,就是筱筱根本没把强化物和正确反应联系起来,所以才会在有强化物的时候注意力仍然这么不集中?
听起来其实筱筱是明白“拿一样的”的指令的意思的,正确率的高与否,完全取决于她的注意力(是不是愿意配合)。一般我们在训练的时候也不要求100%的正确率啦,80%以上就算是掌握了。
筱筱的一步模仿真棒,为其它的训练打了很好的基础。二步模仿最好是相关的动作,而不是不相关的事物。例如,接好火车的轨道,然后把火车放在轨道上;把小娃娃放在床上,然后给小娃娃盖上杯子。有些动作可以从孩子喜欢的动画片里去简化出来,孩子会比较容易学。
还有就是整体的模仿,logo是很好的玩具。大人和孩子拿一样的方块,从两个方块搭起,一点一点增加方块的数量。大人先搭,然后叫孩子模仿搭一样的。随着方块数量的增加,模仿就越来越难,所以一定不要吝啬辅助的给予。
训练孩子拿东西:
在日常生活的环境里找自己需要的东西是很实用的技能。
训练方法:
第一步:把孩子熟悉的东西拍成照片。训练的时候,把这些东西随意地散放在家里的任何位置。一开始的时候简单一点,就在训练房间的地上床上,显而易见的地方。等孩子掌握了找东西的概念的时候,就渐渐把东西越来越放到不显眼或比较杂乱的地方。
训练时,把图片给孩子看,指令:“找XX,或拿XX”。一开始的时候要给予辅助。
第二步:当孩子很熟悉找东西这个概念的时候,就不用图片,只给口头上的指令。
第三步:训练孩子找日常生活里她需要且可以自理的东西,把这些东西放在固定的位置,训练孩子到固定的地方去拿并且放回固定的地方。这之后,应该说这一技能对于孩子的生活是有实质性的帮助的。
训练一,从完全没有注意力的孩子(孩子不会注视任何东西)开始:
1,举孩子喜欢的东西,在孩子眼睛前一手两手的位置,使得孩子的目光不得不注视在这一东西上(一般情况下,孩子也会看,因为毕竟是他喜欢的东西),给指令“看这个”。孩子看,保持东西不动,从一开始的可能只是晃一眼,到最后坚持两秒以上。给加强物。(循序渐进,不是一开始就要求看两秒以上)
2,渐渐把目标物的位置放到离孩子越来越远的位置,前后左右上下,不断地变换方向,要求孩子能转头注视目标物两秒以上。指令如上,同样也是要循序渐进。如果放远了孩子不看,就还回到近的继续训练,再慢慢往远地挪。
3,举中性的东西,孩子既不特别喜欢,也不讨厌,训练如上。
如果孩子可以看任何你举的东西,维持至少2-5秒,那这个训练就算达到目标了。但我的做法是,每次训练的时候都会做5-10次,维持孩子的目光注视。
训练二,“看着我”
可以与训练一同步进行,也是一直持续做,不停顿。结合其它训练时,永远都是先给这个指令,再给其它训练指令。
如果孩子完全没有目光对视,拿孩子最喜欢的东西(例如,巧克力),放在自己的双眼之间,给指令“看着我”,然后迅速地把手揶开,以使孩子直视自己的目光。一般孩子都会看向自己喜欢的东西,当你把手挪开后,孩子的目光也会随之离开,但没有关系,至少这建立起了第一步的目光对视。渐渐地,随着训练时间的增加,孩子看的时间也会增加。
如果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目光对视,那么训练孩子有尽可能长的目光对视。训练方法,给指令“看着我”,孩子看,自己保持静止,沉默,也看着孩子,几秒钟,在孩子的目光调开之前,夸奖和奖励孩子。这样的训练方法下,孩子的目光对视的时间会越来越长,而且往往会坚持看着你直到你夸奖他(当然不是说几分钟那么长),但五秒钟是肯定可以达到的。
最后,在所有的训练中都加入“看着我”的元素。
在给训练指令之前,先叫孩子看着自己,孩子看,夸奖(我们一般会说good looking!,不知道中文讲什么,呵呵),然后马上给训练指令,连在一起。
这种方法在我训练的两个孩子身上都十分有效。有一个比较严重的自闭症孩子,基本上他不会和别人(包括家人)目光对视,但他和我的目光对视很好。我也会要求家人参与,大家一起训练孩子的目光对视(给十个指令只需要两三分钟的时间,而且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做,只要有加强物在手),希望孩子的目光对视可以泛化。
可以说,目光对视好的孩子,注意力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半了,剩下的就靠加强物的力度和训练过程中互动的强度了。
看了上面的讨论,提几个我觉得在训练中可以改进的地方吧:
第一,孩子达到了90%的正确率,就是孩子掌握了,所以不要再高强度的训练这组东西,而是应该介绍新的东西进行训练,把原来训练过的东西放到“温习”上。一般先是一天做一次,但次数比正式训练的次数少;如果孩子能维持那种正确率,以后就变成两天做一次,三天做一次。
所有的学习都和股市的K图一样,会呈波形,所以即使孩子达到了100%的正确率,如果继续训练,接下去出现的一定是下滑,然后再上升,然后再下滑,这样反倒把孩子给搞胡涂了。
第二,孩子在一轮训练时会拿上一轮对的东西或加强的东西。ABA的训练确实是要用辅助和加强物,但还有更具体的法则:
在初介绍训练的时候,给出物品,马上给辅助,孩子肯定是指对了,马上给加强物。
如此几轮后,家长就会在想,孩子是不是学会了呢。这个时候,可以测试,我们叫PROBE。就是给出指令后不马上辅助,看孩子是不是做对。如果孩子对了,就马上给加强物。但如果孩子指错了,一般我们看到孩子有指错的倾向时,马上动手阻止孩子(block),并且引导孩子的手指到正确的东西上。口头夸讲,但这一轮不给加强物。马上给出同样的指令,并且马上提供辅助,这时可以给加强物。
在之后,Probe的过程中,孩子指对的机率越来越高,但仍然会犯错。这个阶段,凡是孩子直接指对的,马上给加强物;如果孩子没有直接指对,给予辅助,夸讲,但不给加强物。如果两到三轮孩子都没有指对(意味着孩子两到三轮都没有拿到加强物),给把指的东西收起来,叫孩子做一些简单的指令(例如指眼睛鼻子),孩子做对,马上给加强物。
这样的做法,是为了避免孩子乱指一气,反正靠着辅助他们都可以得到加强物,正确与否对他们来讲就也无所谓了。
呵呵,希望我没把大家给讲胡涂了。
Receptive identification of picture (认图片)
切记:不要从实用的东西开始。往往训练不成功并不是因为孩子不能认东西,而是孩子不知道你想要他做什么(因为她的接受语言的能力还很弱)。
找孩子最感兴趣的东西,简单地拍成照片。一组东西之间一定要在大小、色彩、形状等特别上区别分明,以有助于孩子成功地指认与区分。
我自己教过一个孩子,一开始的时候就是从实用的东西开始教的,整个月教下来都没有进展。后来发现孩子对卡通人物特别感兴趣,就从网上下载了他喜欢的几个卡通人物,第一组三个人物花了不到一个星期孩子就认会了,自那之后,所有的图片都教得很训练,现在已经进展到教家里的东西,进展也很顺利。
Receptive identification of object (认东西)
与上题一样,找孩子喜欢的东西(如孩子喜欢吃的东西,孩子最喜欢的玩具等等),同样,一组东西之间一定要在大小,色彩、形状等特别上区别分明。同样是上面这个孩子为例子。我们一开始的时候也是从家里实用的东西开始教的,没有进展。后来改教孩子喜欢吃的东西,一个星期就掌握了第一组,持续了几个星期教孩子喜欢吃的东西,大概教了十几样,现在已经开始教家里实用的东西,孩子掌握的速度也很快。
以上只是举例,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所以别的孩子的经历只能是做参考,不能说一定。
至于玩玩具的训练,用我老师的话讲,对于功能还不够高的自闭症孩子,所有的玩具、游戏对他们来讲都是任务,所以个人观点,不急着去教。孩子有特别喜欢的玩具,可以和他一起玩,看看是否能引发孩子的兴趣。我们在做训练的时候,也会陪孩子玩,一般动作类的会多一点,因为每个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有感观方面的爱好,可以从这个方向去寻找。例如:触觉(玩水,橡皮呢,沙子,肥皂泡,等等)、动感(转圈,蹦床、摇椅)、听觉(音乐、各种动物的声音、或者其它声音)、视觉(变化色彩的灯——在黑房子里打在屋顶上,最简单的手电筒——前面可以换图形的那种,等等)。当发现孩子这些爱好之后,既可以用它们当成强化物用,也可以借此训练孩子的manding,既孩子主动向大人提要求的能力。
解释一下我们的PROBE是什么意思。比如,在给我孩子引进图片分类的时候,虽然这是个新项目,经过几个回合,我们知道她已经有能力将不同样子的汽车归一类,不同样子的鸟归一类。。。不用每一样每一样去教去做大量回合。那么怎样知道她究竟已经掌握了多少,我们还需要教多少?这时可以找一些不同类别的图片做PROBE.
这个PROBE是一个摸底测试,既不是mass trial,更不是random rotation。如果秋爸爸和wenwenma理解的也是这个意思,咱们才没说拧。
这时才用我说过的“即使孩子有指错的倾向,也不要block,不要阻止孩子的错误。孩子指错了之后,不说no,而是要说ok”。
这个PROBE有三个回合,“NO”的含义是明确的告诉孩子“错了”,“OK”意味着不表态,不更正,下回再看,这才是真正的测试。这三个回合不是一下子做的,是分在三次的训练中。如果孩子在三次测试中做对了两次,这个单项就没有再做mass trial的必要。如果前两次都做对了,第三次测试也不用再做了。通过这样的PROBE,我们知道了接下来哪些图片分类需要巩固,哪些分类是完全不必要再练的。
更正一下,PROBE不是在新的训练项目正式引进之前,是在引进之后,当孩子已经掌握了几个单项时做的。刚才写了一些都不见了,只好把57楼重新编辑了一下。希望不影响大家的理解。
其它的训练也是完全一样的。例如有的孩子模仿大动作的能力很强,你教了他几个动作之后相信他已经具备了模仿的能力,没有必要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做大量回合,这时可以测试一些其它从没教过的动作,看他是否能做对。然后只巩固那些他真正需要的。
76楼:
根据我从这个帖子里学到的,可能是这样:
1 摸底试探(一天一次)
大:指鼻子
小:(指别人的)
大:OK (在小本上打个X),拍手
小:(把手一伸)
大:OK (在小本上打个X。小本收起来,第二天再用)
2 教学
(1)指鼻子
大:指鼻子(说完的同时,迅雷不及掩耳地抓住小孩的食指,指向小孩的鼻子,并给强化物)
大:(重复3遍)
大:站起来,踢腿,坐下,积木放到盘子里,(假设小孩都已掌握),指鼻子(大人的手同时推在小孩的肘部,根据小孩的反应调整力度,给强化物,或回到全辅助,不给强化物)。
然后逐渐消退辅助。
(2)拍手
比较麻烦,因为他已经依赖辅助。找一个很厉害的强化物,比如麦当劳的折扣券,告诉他,做对了,就有这个(注:这个是允诺,是开始之前就谈好,而做不对再讲条件则为贿赂)。让他看见折扣券,然后说,拍手,等待;如果伸手,不理,多等一会儿。实在不行,收起强化物。过一阵子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