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行为分析在治疗孤独症中的应用(连载)
应用行为分析在治疗孤独症中应用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了,随着应用行为分析技术的完善,这一方法也越来越成为治疗孤独症的一种主流趋势。应用行为分析技术实际上并不神秘,相反,大多数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家长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都能够基本掌握它的操作方法。这种治疗方法不神秘,还体现在,它决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就能够奏效的。掌握这种方法与技术不难,但要利用这种技术,希望达到让自己的孩子回归主流社会的目的,却也需要每天持之以恒数小时的训练与矫治,至少两年以上。
为了让大家对这一技术有比较深入地了解,本刊将从本期开始,连续刊载这一技术的原理以及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内容将涉及问题行为的评估,行为的功能分析,行为的塑造技术以及行为的矫正技术。在具体介绍每一项技术及其操作方法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美国ABA家庭训练的模式以及管理,对国内开展这项工作也将起到一个借鉴作用。
在美国,以大学的研究机构为依托的孤独症的训练通常为三级管理模式:教授-博士研究生-训练人员。通常一个教授带6-8个行为分析的博士研究生,大多数的研究生将每人负责3到5个个案的训练与管理(被称为个案管理员,case manager)。其中有一个研究生专门做与训练人员的招生,培训以及训练的监督与评估有关的工作。每一个个案都有包括管理员在内的4到8个训练员负责该个案每周的日常训练。 (详情参考附图:ABA家庭训练的管理体系。)
个案管理员在孤独症的训练管理中起到核心作用。他/她不仅要对每一个入组的患儿进行相关的发育和行为评估,并制定出针对每一个个案的具体训练计划和训练细则;同时还要作为训练员和示范教师亲自参与他/她所负责的每一个个案的日常训练;此外,对每一个个案还要定期(通常每两周一次)召开一个临床会,这个临床会通常在患儿的训练环境里开,患儿的家长,训练员以及个案管理员共同参加。会议主要讨论与沟通训练计划的完成情况,患儿的进步,训练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通常在这样一个训练小组中会选择一个技术好,人缘好的训练人员作为组长。组长负责训练人员之间平常的沟通,汇总意见,提出问题供临床会讨论。
负责培训与训练监督的研究生则常年招收大学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行为分析理论与技术的培训,通常培训期为一个月。培训完成后,被分配到各个个案小组里,见习小组组长或个案管理员的训练,通常为半个月。在此以后,为半个月的实习期,在此期间,实习人员要在管理员的督导下亲自进行对个案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实时督导,在训练结束后提供反馈。管理员应逐渐淡化对训练的直接干预,后期仅以提供反馈的形式给予指导。通常理论性的学习结束后,会有一次面试考试,一般由50个左右的简答题为主,要求考生在8分钟内全部答完,而且正确率在90%以上。实习期过后会有一个技术考试,通常为分配考生进行1个小时的常规训练,根据训练的表现评定,合格后即可上岗训练孤独症的患儿。对每一位在岗的训练员,还要进行不定期(但通常不会超过一个月)的随访监督和考核,并提供反馈。
教授和他/她的博士生们组成一个课题组,每周定期召开两次学术探讨会,一次针对临床训练,一次针对科研。每周还将组织一次包括全体训练人员以及部分家长参与的通气会。汇报各组特定患儿的训练与进步情况。集思广益,探讨训练中的一些小窍门,或心得体会。
教授主要从事大学里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教学,决定每一个患儿入组,对训练提出参考意见,答疑研究生们无论临床或科研上的问题以及训练经费的管理。
以上简单介绍了一下ABA家庭训练在美国开展的情况,这些训练虽然都是以专业人员的训练为主,但并没有对训练人员的专业背景提出太多的限制,因此,有一定文化基础的父母经过系统培训,在专业人员定期的指导下是完全能够胜任训练任务的。下一期开始,将介绍行为分析的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