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的教育与治疗
舞蹈的教育与治疗
林丝缎
【编者按】
作者简介:
关于亲子艺术统合班:
基金会三年多来藉由
而
作为艺术的一环,舞蹈可说是最为自然且直接的表现形式之一。以人的身体为媒介,所呈现的意象自是丰富,不仅对个人的身心发展有帮助;就社会、文化、教育、心理、美学等层面而言,亦有其不可忽视的意义与价值。特别是国人向来因袭道德礼治的传统,对身体意识的保守与压抑,形之于个人是「身体感」的欠缺、自我表达的僵化、人际的疏离、不安与适应能力的薄弱;形之于大众则是对身体讯息的扭曲、艺术与色情的模糊以及对舞蹈价值的无知与观念的偏颇。小则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大则影响社会群体的节奏脉动,以致脱序、失控。
基于上述背景,我们对于舞蹈教育的提倡,确实有其必要与深远的意义。然而一般大众对于舞蹈的认知,往往停留在?艺术表演(如:芭蕾舞、现代舞、民族舞)与社交、娱乐、健身的印象(如国际标准舞、土风舞、Disco、有氧舞蹈等)。前者由于专业与历史渊源,予人高不可攀、非常人能及的印象;后者虽较平易近人,却也因固定的表现模式,对于个人身体语汇的开发与创意的表达,并无多大的帮助。
其实如果我们将舞蹈回归至身体的运作来看待,那么舞蹈的概念便会变得较为平易近人。我们的一举手一投足,包括走、跑、蹦跳、攀爬...等,日常生活中一切的,无论是有意识、无意识的,或局部细微、整体剧烈的,只要是形之于外的运作状态,都可以视为舞蹈,差别仅在于目的性。人的动作因其运作目的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界定,我们也往往因界定的囿限,以致失落了舞蹈的本能与热情。
德国的现在艺术家约瑟夫˙波依斯(Joseph Beuys)曾提出「社会雕塑」的观念,他把艺术的界定推展到极限,举凡人的思想、语言、行为,都是雕塑。因此他最被流传的一句话便是:「每个人都是艺术家」。本世纪初美国的现代舞之母伊莎多拉˙邓肯(Isadora Duncan)摒弃芭蕾舞鞋的束?,反对违反人体自然的舞蹈形式,倡导一种不受局限的,回归自然的「心灵之舞」,舞者不必像芭蕾舞一样有种种高难度,几近于特技的表现,只要「追求一种心灵的泉源,灌注在身体各部为,使它充满活跃的精神,此种中心原动力,就是心灵的反映。」
长久以来艺术一直被视为多元的情感表达形式,人们每每论及艺术的功能,便直接的联想到休闲、娱乐的好处,总说是可陶冶感情、修身养性甚至「杀时间」的余暇之事,从未被视为正事,我们在教育上也因此多以「特殊才能」的观点将之视为少数人才需要的课程。舞蹈在目前基层教育中除了所谓的舞蹈班之外,在普通班并未列入正式的学习课程中,其它如音乐、美术虽然名列课表,但也仅仅是基于「文化气质」的考虑稍作点缀而已,这种现象正说明了艺术在学校教育中既受肯定又被轻忽的尴尬的局面。
我因此要在此再次的强调舞蹈在教育与身心治疗的重要性,不仅基于情感陶冶与健身的考虑(单就此点便已说明舞蹈之于个人身心健康的帮助),并且针对「身体智慧」的发展,包括前述的身体感与身体意识,舞蹈在此一层面上具备无可取代的贡献。1993年美国教育学者葛德纳(Howard Gardner)在其著作《心智的架构:多元智力的理论》提出传统智商(IQ)以外的七种智力形成,舞蹈是其中的一项,可以促进运用肢体或运动的智力。我们如果以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在工作历练中所培养出的专业敏感度类推,便不难理解?何舞蹈家在肢体表达的质地上超乎寻常人。当然我们并不从事舞蹈艺术的表演与创作,显然并不需要在「身体智慧」上有如此超凡的发展,但就个人及人际之身体经验与意识的开拓,良好的舞蹈教育确能提供正向的协助。
另一个支持舞蹈的教育价值的理由是动作语汇的发展。如同语言、文字一般,舞蹈透过「身体书写」表达人类的思想情感,可视为一种另类的沟通形式。除了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如手势、表情、仪态等动作表征系统;学习与揣摩艺术家在创作与表现过程中,如何思考、想象、觉察与善用象征、动作符号,以发展、整合、诠释自身的经验与环境的悸动,对个人而言,亦是一项解读身体讯息与发挥创意的重要技能。
六0年代越战期间,大批的伤兵返国,美国社会面临强大的医疗压力,特别是精神病患的安置与复健问题。学界研究发现从事艺术创作活动有助于身心的复健,原因是观察与分析艺术家创作前后心理状态的差异,所得的结论是艺术活动可以降低或解除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艺术家在创作往往处于一种身心平衡的状态,「艺术治疗」的理论基础因此确立。
舞蹈是直接透过肢体的表现活动,人的身、心层面互为一体,彼此影响。人格特质与心理状态会有意无意的形之于身体的姿势;同样的身体健康、舒适度也会影响思考与情绪。透过舞蹈不仅可以满足个人表现的需求,还能更明确的感知身心状态,进而在运作中调整,增进自我与他人的了解。对于不善于用语言表达的一般人或身心障碍者而言,或许能因为舞蹈而得到补偿,重获力量、显现才能和天赋、以致重拾信心,学习新的生活方式与增强社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