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是最好的课堂
我们训练孩子方法很多,往往忽视了张桂娥教授在家长培训课讲的“在自然环境中把ABA、结构化、蒙氏训练等方法的精髓有机地融合,灵活运用,让孩子在生活化快乐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和训练者互动,在润物细无声中让孩子体验生活的真谛,很自然的引导孩子使之最终回归社会的方法,即为自然训练法”。我就在自然环境中带领孩子的过程,谈一点体会。
利用自然生活环境是张教授创新的教学理念。老师是贯穿这一理念的指导者,每次下课后,项广勤老师总是很认真的要求家长,并教我一些教孩子的方法和怎么利用生活环境引导启发孩子,以及平苗苗老师给家长授课的内容就是“在家庭环境中如何提高孩子的认知理解能力”,使我深受启发。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们先从孩子喜欢走的路线让他在环境中去感知,体验他所想到的,得到的以及看到的兴趣点,我随时随地地观察他的一举一动,通过观察分析、归纳为:一、放学喜欢走中方园,教他认识这边是中方园;二是观看康达老师和家长交谈,让他明白这是康达,还有老师;三、活动场所小朋友们荡秋千,让他观察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四、往幼儿园里观看,让他认识物体;五、跳台阶,提高平衡、协调能力和腿的力量,理解蹦和跳;六、摸汽车牌子、电瓶车等,叫他认识车牌、电瓶车、自行车等,做为切入点,首先教他认知理解仿说,其次指认名称,再次泛化,激发主动语言能主动表。
放学后,快要进中方园,有意问他走哪边。他拉着我的手走中方园,我就及时告诉他“中方园”,让他跟着仿说。快到基础部,他的眼睛已注视康达,我就说“康达”,并问他“你去找王莉娜吧?”孩子摆手,意思是“我不找”,不会用语言表达,我就耐心的教他说“我不/我放学了/我要回家”,孩子的眼神始终注视学校好象想看一眼他喜欢的老师吧?我也感受到他的表情,有喜欢又胆怯。
走出康达,他不停的看活动场所小朋友们荡秋千,我及时告诉他“哥哥(或弟弟或妹妹)正在荡秋千”。有时问他一句“你荡不荡?”他用手势表示不荡,再次说一句“你荡一下吧”,并引导他说“我不”。离开活动场所,他快速跑向幼儿园,有时能听指令等等我,开始慢走或停下,跑到幼儿园扒着门往里看,及时给予引导让他仿说“幼儿园/滑滑梯”等。看一会儿走到好象用爬才能过去的物体,他忽然趴下做出向前爬的动作。开始我不理解孩子的举动,及时把他拉起来责怪他,第二次也没在意,到第三次我不理解他的意思,用手指着啊,再次往地上趴,我才明白这个物体是练习爬行的,我给他说这个能从下面爬。孩子见我理解了他的意思,同时他也理解我说的了,从那儿以后也不往地上趴了。让我感到他在课堂上学到的、观察到的物体,能应用到环境中所观察到的物体中,就像张教授所提到的“只要坚持正确的训练方法,你就会发现孩子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你以前认为不可能学会的东西,具备了你以前认为不可能具备的能力。”通过看似简单的动作,使我增加了信心和自豪,只要家长不断做出努力,有耐心有恒心,一定能取得成功。
在一个多月里他学会了主动表达“走这边、中方园、幼儿园、滑梯、小屋、垃圾桶、车牌”,有时候看人吃饭主动指着说“吃饭”。孩子得到的是最大的乐趣,家长得到的希望。孩子有些切入点,还不能主动表达,需要引导他指认仿说“红色、自行车、电动车、三轮车、跳、蹦”等,还有些听不懂的主动语言,要进一步去观察、摸索、理解,多和老师请教沟通。
我认为激发孩子的主动性语言,首先要看他对事物、周围环境是否有兴趣,注意力是否集中,看他是否想用语言表达,就像平苗苗老师讲的“心中有数,要学会随时随地的观察孩子的视觉感知点在哪里,及时用语言做旁白,让孩子接受性的感知这些物品,孩子眼睛看到哪里,就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告诉孩子物品的名称”等等。其次,孩子的认知、理解能力,不能单靠一个人来完成,需要家庭的配合与真实性的环境相结合,效果可能更有效。
孩子的进步总是离不开老师的努力、关心和帮助,同时也离不开家长的努力。孩子现在虽然能表达“幼儿园”等一些简单的语句,还不能随具体情景应用语言仍等于无语言,还需要进一步泛化,使他加深理解,达到有效地能够应用语言和知识。让我们共同面对想说而不能表达、能表达而不能主动与人交流的孩子,去感悟他的人生,面对喜怒哀乐,面对家庭,面对老师对他的爱与胆怯,打开他心里紧闭的大门,在自然生活环境中给他开辟一道通向他内心深处的小路,远望天空,自由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