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自闭症)的教育案例
丁丁,一个第一眼就让人喜爱的男孩儿,现就读于某市的一所特殊学校的早期干预班。第一次见到他,如果没有和他长时间接触,会觉得他是一个漂亮可爱的孩子。但经过与他交流和互动后,就能发现他与普通同龄孩子的不同之处:和他打招呼,他没有目光对视;跟他说一句话,他置若罔闻,没有任何语言;想和他表示亲近,伸手要抱他,他却调转头跑开了。上课时,坐在座位上不停的左右晃,嘴里还不时发出一些怪异的声音;课外游戏时,喜欢一个人独处或玩,对同学的游戏不感兴趣,不会参加;饮食固定单调不变,而且吃之前喜欢先闻闻味道,再决定是否要吃,不吃蔬菜,只喜欢薯片等零食;对待一日时刻表也很刻板,比如接近放学时,一定会自己换好鞋子,穿上外衣和背上书包等待放学,若是临时有变化,则会不安,不停的晃手和怪叫;当他的需求没被满足时,便会敲打自己的牙齿和撞头或是推倒身边的同学等自伤和攻击性行为。
初次接触这样的孩子,我们会误认为这个孩子脾气暴躁,其实不然,丁丁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行为都是一种叫“自闭症”的病征所具有的。在丁丁3岁时家里发现了丁丁的“与众不同”:原来会说的语言和词汇越来越少;不喜欢和爸爸妈妈及家人亲近,叫他没有反应也没有目光对视;各种各样的刻板行为出现。于是妈妈就把他带到很多地方做检查,给出的结论都是自闭症。
由于家长都忙于自己的事业再加上对这种病征的认识不够,所以早期未对他进行过系统的训练,也就是错过了训练教育的关键期。当他进入到早期干预班时已经是7周岁了,老师通过问卷调查及与家长的访谈,初了解了丁丁的各项基本情况,并且为他制定了个别教育计划,有针对性的对他进行个训和感统训练。他虽然没有言语表达,但是理解能力较好,所以老师自制了沟通卡片,加上他本身的自理能力较强,当老师对他发出指令或是他有需求时,都是利用卡片或是肢体语言来表达,这样他很快适应了新学校。在感统训练中,为了加强他的大肌肉的发展,也制定了相应的训练内容;精细动作、手眼协调、认知等等的掌握主要是在个训课上进行。
通过半年的学校生活和教育,及家长与教师的配合,丁丁的进步很快,不管是在听指令或是自控能力方面都有所进步。在饮食方面,为了避免他零食吃的过多而太胖,在学校训练他尝试吃蔬菜等等,如果不吃,则不会给他零食吃,逐渐让他习惯,但由于家长的溺爱,回家后此种方法也不会坚持,所以饮食习惯的改善不明显。
孤独症是特殊教育当中的一类,至今致病原因不明。但是做好早期发现、早诊断治疗和早期教育都是必要的。
问题提出:
1、丁丁的“与众不同”表现在哪些方面?
2、案例中提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是什么?请简要评价这些方法?
3、从案例所反映的问题,思考家长在教育此类特殊儿童中应扮演什么角色?
学习目标:
了解:自闭症儿童的成因。
理解与掌握:自闭症的定义及分类;自闭症儿童的评估(方法、过程等);自闭症儿童的心理特点(认知、情绪、行为);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及干预。
应用:能通过各种方法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评估,分析其心理特点,并在评估和分析的基础上发觉个体的特殊教育需要。
学习建议:
案例有助于学习者对自闭症儿童做出大致的了解,尤其是对心理特征方面。自闭症儿童属于全面发展性障碍,其个体在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存在问题,所以建议在学习本章内容的基础上,能通过其他学习途径收集有关自闭症儿童信息,对自闭症儿童做出更加全面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