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特殊孩子的弱势能力
文/台北市自闭症家长协会总干事 袁宗芝
上次我们谈到对孩子的优势能力,家长该抱持的正确观念;其实,家长更关心孩子的弱势能力,毕竟心智障碍的孩子,不了解他们弱质的地方,就无从谈论因应的方式,也难以达到教育的成效了。
对待自闭儿应观察心理层面
教导者在试图了解心智障碍孩子的弱质时,不要先用标签式的眼光,对号入座特定的行为表征,如自闭症者就是会眼睛不看人、有固着性、会仿说等行为,应该要更确实而细心的从视、听、触、味、嗅觉等感官及心理层面、思考能力等多方位来观察、了解孩子的行为,到底是如何产生的?
譬如,孩子的眼睛不看人,通常是在面对陌生人或他人的直视眼光时;固着性则是从不愿接受变化的心理衍生而来;仿说则是没有能力自己结构语句等。如此一来,我们就很容易分析出教导者该施力的地方,随时把孩子的生、心理的敏感特质和思考、判断能力,放在心中考虑,就能找出我们介入和表达的方法。其实不需要去套用特定的教学模式,在教导自闭症孩子时,就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能。
对待过动儿可培养责任感
对于注意力缺陷过动症的孩子,易有的冲动和无法专注等表现,教导者虽应有体认,但不宜对孩子强调;有些孩子甚至会引用自己的冲动特质,作为不当言行的借口。如果长期抱持这种错误的概念,甚至倡导也在强调这部分,认为他们的缺陷就该被社会和团体包容,可能会使他们发展出更多反社会行为的想法,教导者不可不慎。而针对他们专注力不足的问题,有许多有效的增强策略,应该要搭配变化使用,以免孩子疲乏,失去作用。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更可以适时的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对他们的社会化,都有潜移默化的功能。
对待学障儿应给予支持力量
学习障碍的孩子在长期的挫折下,容易失去自信心,虽然这类孩子表面上比较没有侵略性,看起来比较乖,但心理上的压抑也可能会再爆出两极化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如果没有陪同或支持的力量,中辍者或有精神疾病者,所在多有。
对待心智障碍者应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轻度智障者的言行接近同侪,社会化的程度较高,对被接纳和认同的需求感也高,所以往往容易夸张自己的言行,来博取别人的眼光和注意;但效果多是东施效颦,这也是极度需要关注和辅导的。其实,心智障碍者在心理上都有其薄弱的现象,非常没有信心,也不容易尝试新的事物,因此我们在教导时,特别要注意鼓励及引发意愿和动机的部分,更要在过程中,以精确的解析、示范等作法,减少他们的挫折,在完成时,强调工作的意义和成就感,这些都是永久性的教导原则。只要用心思来经营这些部分,特殊儿也能走出顺畅的路。
不过,我要特别提醒家长,千万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大都心智障碍的孩子并没有什么肢体发展的问题,生活自理的部分都应该要放手让孩子做。像我儿子半岁后就开始握汤匙吃面、饭,四岁多就试着削苹果,十岁学煎荷包蛋;我总是让他掌握和同龄孩子该会做的家事,做得多好我不强求,但至少到团体中绝对要执掌该做的工作。
上次听到一位老师分享她班上一位程度很好的自闭症生,因为在家中从不做家事,到学校就拒绝和同学分工,本来同学都非常包容他的特殊言行,但是不配合分工,确实引起许多的反弹。尤其到高年级以后,同侪中各人的气质和能力大都已有定位,即便各有优劣,也不见得会被排斥,但是公平的对待是一致的想法;所以对轻度的心智障碍学生,因为落差不大,同侪也不认为该享有特别的待遇。
如果我们真心期待孩子在团体中得到更多社会化的学习,其实掌握生活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可惜的是过去这几年间,我接触到的家长和老师都普#p#分页标题#e#遍反映出,大多数的家长疏忽了这部分,因此特别提出来,不要只把眼光放在课业学习上,人格发展是整体的,生活即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