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宗芝谈自闭症儿童教育
家长不要一味强调融合,不妨就近选择适合自己的时间、经济、性向等条件的教育资源。「开发能力」必须在孩子学前就要开始,因为这时期家长较容易确实掌握孩子状态。我出的《大手牵小手》一书便是希望让大家清楚看到一个非常典型的自闭症孩子,没有高智商,也没有任何所谓的「零碎天赋」,但是仍然有无穷的潜能可开发。
以前在医疗资源不发达情形下,不得不自助,边进行漫长的鉴定边了解、搜集资料。一度因为无法接受将孩子视作特殊障别来「训练」而深深挫折,直到接触一般亲职教育,才得到方向,从光明面的角度转换心态。
要让自己成为教育孩子的第一个资源!父母必须先接受孩子的自闭特性,不再期待奇迹或特效药,而是安下心来专注在开发自己、尊重孩子,以营造快乐、安心的气氛。在和孩子一同成长的过程中,调整自己的心态和人生观,才会让这条路越走越有趣。
教育自闭儿的重点在启动孩子持续学习的意愿,以全方位发展与同侪相近的能力,作为将来独立的基础。父母若能带领孩子进入游戏的情境学习,带动学习意愿,反而能将孩子的困难转变成教导的契机。
大多数自闭儿的父母多忙着带孩子去接受训练。但过少的趣味营造和亲子互动,反而让孩子无法安下心来享受、体验生活及了解周遭环境,以致无法自发地摸索学习。必须以「无压力学习」为前提,同理、尊重孩子的意愿与需求,并深化、延伸、利用机会培养孩子的判断力。可以配合当下经验、就地取材,运用演戏、模仿、歌唱、看卡通、故事书等方式,来扩展孩子的兴趣、促发自发性的学习。从而渐进培养孩子的自信、抗压、生活自理、口语叙述等能力。
用「心」灌注在孩子身上,而不是一味维护他。家长的定位必须清楚,以建立对等平衡的关系,互相尊重也引导孩子尊重他人。
切记不要用自以为是的态度、急切督促,这是没有效益的。任何程度或年龄,只要引发其意愿,配合多元教导、落实精确精神,便能带动歧建构生活能力,增加其成就感,引发后续学习的持续意愿。
袁宗芝女士自传
「任何科皆能以某种合理的方式,对任何儿童,在何发展阶段,施行有效的教学──Bruner,1960」
这句话为教育的主旨作出最佳的诠释,笔者深感戚戚,它宛如轻盈地点出了教育的精神──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对于在教育领域的耕耘者,它是个督促,是个提示,却更是个激励。
笔者育有二子,长子现年十七岁,目前于台北市内湖高工电子科二年级普通班就读,于1997年间由宋维村主任鉴定为自闭症者。次子现年十五岁,于民国2000年间经陈质采主任鉴定为亚斯博格情绪障碍,现就读新兴国中九年级普通班。笔者亦有一外甥现年十六岁,就读复兴美工一年级,于五岁时鉴定为注意力缺陷过动症,可称为一门三「杰」,均为笔者长期责无旁货之教育辅导对象。
然身为这些心智障碍儿童的家长,笔者一直秉持着高度的自立精神,积极的承担全体的教养之责。除了努力研读专门的特殊教育及亲职教育书刊,期使自身能更贴切的掌握特殊儿童的心智特质,提供最大发展潜能之家庭支持和教育外,亦不断自创新颖的教导方式,且首重思考判断能力的提升及社会化和人格的养成。并在教养二子获致明确的效能,能力获致全方位的进展后,集结成「大手牵小手-我与我的自闭儿小宜」(张老师文化,2003)一书,该书曾由出版社提报甄选行政院新闻局「金鼎奖」之优良出版品。
此外,因感于家长在教育自闭症子女所承担之焦虑、惶恐及对未来感到茫然不知所措,笔者加入台北市自闭症家长协会(前台北市自闭症教育协进会)后,即开始从事志工服务,协助会务与家长联系,分享育子心得。且于1999年3月正式进入该协会担任副总干事、总干事之职,前后历时三年有余,期间更不遗余力地从事教养的咨询服务,累积超过四百个不同年龄层及不同程度之个案,均与家#p#分页标题#e#长有深入之理念和教育实务交流。
笔着曾接受各方媒体、团体、学校之访问或演讲邀约,其中讲座及团体课程等合计达四十次以上。2003年10月间笔者因接受国语日报办理之「自闭症教养之多元观」座谈会邀约,会后亦接受该报特殊教育版主编之邀稿,主笔该版专栏,主题是跨心智障碍类别,对家长提出适切的生涯教育观,着重生活能力和社会人格之养成,做为其社会化及将来衔接职业能力之基础。另曾受邀主笔四健会青年季刊青少年EQ专栏、张老师月刋专文之撰写等。
2005年笔者再度负笈,进入台湾师范大学特特教育研究所进修,除对相关学术研究领域之现况有确实深入的领会,获得许多新知能外,亦独立完成「青春期自闭症者的友谊发展与变历历程之叙说深究」研究论文,该研究是首度以青青春期自闭症学生的在校人际关系发展历程为研究目标者,有其开创和启发的意义。在顺利完成学业后,更持续投入实务教育工作贡献一己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