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支持
文/黄蝉
三十出头的廖家俪育有二个儿子,他们都是在夫妻俩的盼望中出生的。老二陈奇葳顺产,吃饱睡,睡饱吃,不吵不闹,她心喜:这小家伙怎么这么好带!长到一岁多,她开始觉得他怪怪的,不理人,垫着脚尖走路,喜欢爬高、绕圈子走。期间也请教过诊所医生,他认为不用担心,但她还是担心。近二岁时,带到台大医院儿童精神科求诊,确认孩子是自闭症加上轻微过动。
听到的那一剎那,她有点难过,不知道未来该如何帮助孩子。但很快的,开朗的她和乐观的先生便积极的规划奇葳的早期疗育之路。先生的叔叔家也有一个自闭儿,伴随严重的过动,可惜住在医疗资源欠缺的乡间,因而错过最好的早期疗育时机。
医生说:不要急!慢慢找,好好比较,一定是家长自己喜欢的早疗机构才好。就这样,找过五、六家,先生先去看过,家俪再带着孩子去了解。大台北地区的多数早疗机构都设在台北市,对住在中和的家俪是个挑战。曾就近找过,但觉得不是很亲切,最后,她选定台北私立同舟发展中心。
2001年6月,二岁的奇葳在同舟展开疗育课程,每周一次,每次一小时,由特教老师一对一指导,家俪则在教室外面透过电视屏幕了解上课内容,回家后再陪着孩子练习。三个月后,家俪欣喜的发现:孩子进步了。以前,奇葳若口渴,他会默然的拿起杯子讨水喝,从不开口;如今,想喝水就会开口说。以前,他对家人的叫唤从不回应,如今,听到呼喊时,他会抬头看人。2002年,家俪打算让孩子上永和市公立幼儿园的学前特殊班,如果情况继续好转,期望能进入普通班就读。
家俪觉得,仅隔着一条河,同样是纳税人,台北县民的福利却远不如台北市民。举自费的早疗课程为例,台北市非低收入户每月最高补助5,000元,台北县则只有3,000元。若是早期疗育项目有健保给付的话,台北市也可申请交通费补助,每月最高补助金额3,000元。但在台北县,若已申请自费的早疗课程补助,则交通费不再补助。如果她还要带孩子去做职能治疗、强化大动作的运动,每周至少一次,每次收费可能高达900元,这些都要自付。可以想见,迟缓儿父母的经济负担、精神负荷都是沉重的,而住在都会区以外的父母所受的煎熬更是不用提了。
奇葳的哥哥才五岁,也会吃弟弟的醋,要求妈妈抱抱,家俪便会安抚他,向他说明弟弟的情况。夫妻俩说好,一人照顾一个,家俪带奇葳睡觉,先生则陪老大睡,不让哥哥觉得爸妈偏心、不爱他。
2001年10月,当她知道同舟发展中心即将开办迟缓儿家长的支持团体——「心灵支持成长营」时,她觉得实在太好了,也觉得实在太慢了。上课的八次中,他们讨论的内容有「入学」、「家人支持」、「手足教养」、「夫妻、公婆」、「医师、复建治疗」等议题,由家长们事先收集资料,现场则由同为迟缓儿家长的台大心理系教授连韵文引导,让学员自由讨论,相互交流。必要时,还邀请专家一同参与。体贴的临时托育措施,让家长们可以完全放松的融入分享、支持的氛围中。
家俪认为,家长们具有同理心,所提供的经验常常是「一针见血」,非常受用。如果没有这样的团体,家长在跨出下一步的时候,常会茫然无绪;而专业社工员并非家长,不一定能深刻了解他们的感受。
她觉得,大家站在一起奋斗的感觉真好!她也殷切期待一个常设的迟缓儿家长支持团体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