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行为矫正技巧与原则
行为矫正是一套有系统的学习原则,旨在矫正或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主要的信念是一个人的行为往往受即时后果所影响。所以家长和教师将一种行为的后果加以控制,便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大致来说,我们可以用奖励作为[愉快的]后果去鼓励良好的行为,而用惩罚作为[不愉快的]后果去减除不良行为。
原则一:假如一项行为带来一种鼓励性的后果,一个人会重覆那项行为。
例:文文是一个患有孤独症的人士,很少注视其他人,每当他稍有注视时,父母便以朱古力奖励。逐渐地,他与人注视的次数和时间便会增加。
很多时,工作人员往往注意了弱智人士[不良]行为,而忽略了其[良好]行为,若然他因[不良]行为所得的注意多于[良好]行为时,他表现[不良]行为便会较为频密。
行动:——留意良好行为。当人表现良好行为时,应给以注意及表扬,而且给予奖励。
——假如他所学是一种新行为,应增加奖励密度,然后在后期逐渐减少奖 励。
——应告诉他,你喜欢他的行为表现,并表扬他。
——应停下你的工作,用数分钟与他作友善倾谈或陪伴他工作。
——你留意和鼓励他良好行为有多少,你会见到的良好行为便会有多少。
原则二:若一项行为未有带来任何后果,不论[愉快的]或[不愉快的],他都不会重复该项行为。
例:为得到一件玩具,文文大声哭叫,但母亲并没有因此而给他玩具,文文下次便不会大声哭叫。
很多时,他们会用[粗口]来试探家长或教师会否因此而愤怒。
行动:对那些[粗口]全不加以与理会,并绝对不作任何反应。[粗口]或许会持续一两天,但当他知道你不会任何反应时,他便会停止的了。
注意:不可让他用粗暴手法而得逞。
行动:假如他尖叫,拍打或脚踢,你应该告诉他你不会看这种行为。
——然后离开他,自己走出房间或带他去另一间房间。
——在他未停止粗暴行为之前,毋须与他作任何理论或给予注视。
——假如他的粗暴行为是以令他或其他事物受损伤,你或许需要约束他的身体。
——无论他要得的是什么,都不应给他,也不要给他任何代替物,若你作出让步(你正在教他不良行为),那粗暴脾气再次出现,并会比前更糟。
——假若你对一项不良行为不予以理会,起初该行为可能会变得更差,但若你能持之以恒,该不良行为便会减少。
注意;切勿让步。
原则三:如果一项行为带来不愉快的后果,他便会设法避免重复该行为。
例:文文喜欢用口咬物,工作人员用坚决的语气对他说:[不],然后用牙刷浸味道不佳的漱口水来替他刷口腔,再用一块干布抹他口唇,他便会设法避免重得复那项行为。
行为:——惩罚必须于不良行为发生后立即施行。
——无论何时出现不良行为,每一个接触他的人都必须维持一致的惩罚方法。
——应该只用坚决的语调作出口头惩罚,而毋须大声喝叱。
——必须简单地向他说出他那致受罚的行为。
——暂时剥夺他的权利(例如不得外出,不准看电视等)。
——无论是否打算惩罚,都不应采取恐哧态度。
——教导他良好行为,并因此而奖励他,这样便会减少不良行为。若果他进行建设性的工作,他便不会有太多时间去作不良行为。
注意:体罚会带来攻击性或退缩性行为,在考虑采用惩罚性方法之前,必须先试行鼓励性方法。
原则四:若果一项行为有时带来愉快后果,有时没有任何后果,他会继续重复该项行为。
例:每一次文文睡觉拉屎在床时,他都会大叫喊,通常母亲不加以理会,但有时会作出让步。所以,他的叫喊比前更加频密,也更加大声。如果一项规则,一时有效而一时无效,他便会感到混乱。如果家长准许他作一种行为而教师不准的话,他便会无所适从。
行动:——必须订立清楚规则,使之成为习惯,并要他去遵守,别让他去坏规则或改变习惯。
——无论如何,对哭声,尖叫或脾气都不加以理会或作出让步。
——不要改变主意,如果他知道你一旦说[不]后便不再改主意,他会放弃设法去改变你。
注意:必须坚决(但须温和)及维持一致性。
原则五:假若他频密或经常地进行一种行为,就算该后果不很明显,也必带来[愉快]后果的。
例:文文在上课时喜欢脱去鞋子,教师就替他穿回。他每日数次这样做,老师每次都替他穿回鞋。如此他仍然会继续上课脱鞋。
有时,某一种被认为是惩罚的方法,能会成为鼓励某些不良行为的加强作用。
诸如喝叱、责骂反应都是,因为在进行时,他已经得到他要的注意力。
行动:——观察在不良行为发生前之客观环境和人物。
——然后,再观察不良行为发生后之情况。
——必须有系统地改变各种客观环境及其后果以改正该不良行为。一些行为或动作,若果本身带来[愉快]后果的,例如自我刺激或自我伤害等行为,假如我不加以理会,这些行为便会持续,相反,有必要防止其发生,使他不能从中感到[愉快的]效果。
——约束他的身体活动,拿紧他双手或阻止他有这些行为或动作。若你阻止一项行为,必须给机会予另一种行为作代替,并给予鼓励以加强之。
——某些人需要较长时间去学习事物,切勿急于转换不同的训练手法。
原则六:将一件[较喜欢]行为作为条件去引发一件[不大喜欢]行为的出现时,便会增加该[不大喜欢]行为的出现。
例:文文原来不食蔬菜,教师说:[你必须先吃蔬菜(不大喜欢),然后才可以吃雪糕(较喜欢)],慢慢他吃蔬菜的机会便会增加。
行动:——一个难于控制的儿童喜欢四处跑跳,可以要求他先安静坐下(不大喜欢),然后视乎他的表现才容许他四处跑跳。
——必须使[较多机会发生的事物或行为]具吸引力,例如特式小食,额外
娱乐时间,用耳筒听音乐等。
注意:睡眠和正餐是人的基本需要,若以此作为[喜欢的行为]藉以作为惩罚乃不道德的。
原则四:若果一项行为有时带来愉快后果,有时没有任何后果,他会继续重复该项行为。
例:每一次文文睡觉拉屎在床时,他都会大叫喊,通常母亲不加以理会,但有时会作出让步。所以,他的叫喊比前更加频密,也更加大声。如果一项规则,一时有效而一时无效,他便会感到混乱。如果家长准许他作一种行为而教师不准的话,他便会无所适从。
行动:——必须订立清楚规则,使之成为习惯,并要他去遵守,别让他去坏规则或改变习惯。
——无论如何,对哭声,尖叫或脾气都不加以理会或作出让步。
——不要改变主意,如果他知道你一旦说[不]后便不再改主意,他会放弃设法去改变你。
注意:必须坚决(但须温和)及维持一致性。
原则五:假若他频密或经常地进行一种行为,就算该后果不很明显,也必带来[愉快]后果的。
例:文文在上课时喜欢脱去鞋子,教师就替他穿回。他每日数次这样做,老师每次都替他穿回鞋。如此他仍然会继续上课脱鞋。
有时,某一种被认为是惩罚的方法,能会成为鼓励某些不良行为的加强作用。
诸如喝叱、责骂反应都是,因为在进行时,他已经得到他要的注意力。
行动:——观察在不良行为发生前之客观环境和人物。
——然后,再观察不良行为发生后之情况。
——必须有系统地改变各种客观环境及其后果以改正该不良行为。一些行为或动作,若果本身带来[愉快]后果的,例如自我刺激或自我伤害等行为,假如我不加以理会,这些行为便会持续,相反,有必要防止其发生,使他不能从中感到[愉快的]效果。
——约束他的身体活动,拿紧他双手或阻止他有这些行为或动作。若你阻止一项行为,必须给机会予另一种行为作代替,并给予鼓励以加强之。
——某些人需要较长时间去学习事物,切勿急于转换不同的训练手法。
原则六:将一件[较喜欢]行为作为条件去引发一件[不大喜欢]行为的出现时,便会增加该[不大喜欢]行为的出现。
例:文文原来不食蔬菜,教师说:[你必须先吃蔬菜(不大喜欢),然后才可以吃雪糕(较喜欢)],慢慢他吃蔬菜的机会便会增加。
行动:——一个难于控制的儿童喜欢四处跑跳,可以要求他先安静坐下(不大喜欢),然后视乎他的表现才容许他四处跑跳。
——必须使[较多机会发生的事物或行为]具吸引力,例如特式小食,额外
娱乐时间,用耳筒听音乐等。
注意:睡眠和正餐是人的基本需要,若以此作为[喜欢的行为]藉以作为惩罚乃不道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