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的改善
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实验标明,许多孤独症儿童和其他发展性残障儿童的问题行为的目的,在于用以得到他们周围的人们的关注或得其所欲之实物,这可以称为以社会性正强化为功能的行为。
孤独症儿童与其他孩子一样,需要得到他人的关注,这并不是个问题。问题在于孤独症儿童用以得到关注的方法不当。对以社会性正强化为功能的问题行为的干预原则,主要包括增加对适当行为的关注、停止对问题行为的关注以及训练孩子掌握使用功能性交流的技能。
由于孤独症儿童的有些问题行为是以得到他人关注为目的的,因此,如果家长和其他教者能够经常和定期给孩子以关注,就会减少孤独症儿童由于对关注的追求而表现出问题行为的机会。在具体运用这一干预方法时,家长和其他教者要了解孩子喜欢的活动和物品是什么。然后,在不影响其他教育科目和生活规律的情况下,让孩子有充分的机会进行这些活动和得到喜欢的物品。以后,在孩子问题行为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再逐渐地拉开给予机会的时间距离。例如,在开始干预时,家长每隔五分钟就抱抱孩子逗他玩一会。以后等孩子行为问题有明显减少时,家长每隔十五分钟再抱孩子逗他玩,如此等等。但要注意,如果孩子有问题行为的表现,家长应该等上一会,然后再返回到这一时间表,以避免对问题行为的鼓励。
停止对问题行为的关注,目的是为了停止对问题行为的社会性鼓励,雨不是停止对孤独症儿童本人的关心。在孩子表现出问题行为如发脾气时,只要这些行为不会造成对孩子本人或者对他人的伤害,教者应该用简单明明了的话告诉孩子,在他发脾气时大家不能和他在一起玩或者做其他事情。然后,立即走开。必要时,把有关玩具也拿走。而只有当孩子停止了他的问题行为后,大人才会与其进行有意义的交往。这种不同行为导致不同结果的关系,应该非常一致,黑白清楚。当教者一开始用这种干预方法时,孩子可能会闹得更凶。但是,只要教者能够坚持在每次看到孩子表现出问题行为时使用这一方法。孩子的问题行为会很快地得到控制。
孤独症儿童用问题行为来取得他人的关注,这本身表明了孩子不会用恰当的交流方法来得到这些关注。如果教者能够训练孩子掌握使用功能性交流的技能来得到他人的关注,则会大大地减少他们依赖问题行为来得其所欲的可能性。
在处理孤独症儿童以社会性正强化为功能的问题行为时,家长或者其他教者要避免以下几种倾向:
第一,在孤独症儿童表现不错的时候,家长忙于自己的事务,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关注和与孩子的交往。不幸的是,不少家长由于工作和家务的压力,自然会有上述这种习惯。为了防止这种倾向对孩子行为的影响,除了家长应尽量妥善安排自己的时间以处理好工作与家庭关系之外,社会也应该对有发展性残障孩子的家庭提供必要的帮助。
第二,在孤独症儿童用问题行为如发脾气等来引起他人的关注时,家长去批评孩子或者试图向孩子讲道理。问题在于,孤独症儿童在发脾气时,其情绪状况决定了他不可能注意到家长说的道理。相反,大人的批评和说教,反而有可能满足了孩子对关注的需要,而在将来助长孩子用问题行为来得到他人关注的倾向。
第三,家长在使用上述的停止对问题行为关注的方法后,看到孤独症儿童的行为反弹如脾气发得更大等,马上就让步。或者去安慰孤独症儿童,或者给孩子各种好的实物。殊不知,家长每对问题行为让步一次,看来是暂时缓和了危机,但却为以后对同样问题行为的干预,造成了更大困难。因为孤独症儿童由此得到的感觉是,只要闹下去,大人#p#分页标题#e#总会让步。从而,以后问题行为持续的时间会更长,程度会更厉害。这是任何教者都应该避免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