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孩子情绪问题的调整
总结情绪调整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让孩子感受到真爱,要通过老师或治疗者完成一系列的角色转变来实现:从旁观者(关系未建立但可以接近了,即第一步)——到提供者(有了初步的“互动”关系,即第二步)——到辅助者或听从者(受孩子的指挥,让孩子说了算,他才愿意进一步跟你发展关系,即第三步)。只有这种渐进式的转变才能让孩子感到你是安全的、可以信任的,才能产生“情”的触点。想直接让孩子感受爱,合并几步很不可行,太快了孩子会心里混乱和不安,不明白大人怎么突然会变了。有了前三步再顺理成章地进行第四步,加入了人的因素,即可以进入下一阶段了。
普通孩子也是一样,回家不听话的孩子都是对家长有不满的情绪,不愿意按照家长的意见做。有的孩子需要满足物质需求,有的孩子需要满足“在一起”的安全情感需求,有的孩子需要满足“体验靠自己力量成功(自信的基础)”的需求 。只要需求满足了,孩子的心理束缚就会减少了。但我们应该明白,满足物质需求的孩子不会越来越懂事,只有满足了“体验自我成功需求”的孩子才会真正懂事起来。因为前面说过,需要是有层次的,物质需要满足了,自然孩子安全需要增多,即要家长陪伴增多,要反抗增多,这是必经阶段。如果家长承受不了,或不知怎么对待反抗的孩子,也就很难培养出又自信又懂事的孩子!其中的关键离不开家长或教师的自我调整。
是不是只有淘气、发脾气的孩子才有情绪调整问题?听话的孩子就没有情绪问题吗?下面的故事可能给出答案。
案例:
今今(化名)4岁了,是个内向的男孩。家长或老师让他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表情,没有对视,吃东西时别人从他手里抢走食物,他也没有表情变化和行为。他偶尔会笑,自发地开始,也莫名其妙地结束。他能听指令,自己排队、洗手、上厕所。要是忘了提醒他去厕所,他就尿在裤子里。一会儿没照顾到,他就跟着别人走,因为别人招呼自己的同伴说“快点走”,他就以为是给他的指令。父母把他送进学校,等父母走时和他再见,他没有任何表情变化,没有语言,只是随便挥挥手。在教室里,只要老师发指令,他就可以很快地安静下来,表面上可以进行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只需要偶尔提示他,给他一些指令,让他维持无声状态就可以了。
这个孩子接纳我们了吗?如果是,他为什么没有任何回应呢?我们所谓的教学对他有作用吗?以后他会一直这么听话吗?有人可以一直陪伴他,给他指令吗?
即使是“听话”的孩子,“听话”的行为表现也不一定代表着接纳。一直需要指令的孩子缺少主动性,也是情绪长期受压制的结果。要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发掘孩子的主动性,因此,“听话”孩子也要进行情绪调整,而且往往调整的时间会更长,因为他压抑的时间长、程度重。
每次将自己近阶段的工作感悟写出来,当再次阅读,感觉确实这些冷冰冰的文字还是无法叙述出我内心里的想法,总是感觉还差那么一点点,我们一直倡导要站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要平等对待,多多换位思考问题,感悟孩子的内心,但是我们做到的又有几分,如果我们做到了,那么我们的孩子还会在上学的时候哭闹吗?如果我们做到了,那么我们的孩子还会在第三者面前表现失常吗?如果我们做到了,那么我们的孩子还会视而不见吗?不论是听话的孩子还是不听话的孩子,他们都是有感觉的,只有用心,用真心才能换来真心,一个眼神也好,一个笑脸也好,一个回头看也好,一小会儿的追逐也好,都是孩子给予我们最好的奖励与肯定。
是什么让我们和孩子持久维系在一起呢?是真爱,还是会有一些人这莫说,我很爱我的孩子啊,他是我的孩子啊,我怎么会不爱他呢?他要什么我就给他什么,给他的都是最好的,但是往往这样对待孩子,成长出来的孩子越是不懂事,不懂得怎样关爱他人,不懂得感受他人给予的爱,不是物质上的给予,其实孩子最为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满足,情感的填补,感受爱,给予爱,建立在自信上的成功与满足。这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为需要的营养餐点。完善孩子的人格发展,这比什么都重要,这才是我们真正该给予孩子的。
如果你是孩子家长,要成为最棒的父母,那么先成为孩子最好的伙伴、老师。
如果你是孩子老师,要成为最好的老师,那么先成为孩子最贴心的亲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