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闭症孩子“自言自语”行为的处理
1) 自言自语的行为,要通过行为功能分析来确定它是不是属于自我刺激的行为;如果不是,就可以用其它的干预方法。
2) 当确定了自言自语是属于自我刺激的行为后,我们还需要尝试去找出来刺激源是什么。每一种自言自语的行为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一些是发出不一样的声音,有一些是重复词或句子,有一些是唱歌或哼音乐,有一些是重述书或电影。每一种表现形式背后的满足都不一定相同。例如,发出不一样的声音,有可能是感觉口腔或喉咙的震动感;也可能是感受某种频率的声音;唱歌,刺激有可能来自于某种节奏或类型的音乐,等等。这些区别对于干预方法的选择以及效果都是很重要的。
3) 干预的基本原则还是切断行为和刺激之间的关系,所以尽可能地往这个方向去想办法。提供外在的类似刺激是一种方法,类如喜欢音乐的孩子,如果在听音乐的时候可以安静,可以用这个方法(但注意,干预不是说让孩子长时间地听音乐,而是通过音乐让孩子做到安静,渐渐地要减少音乐而孩子仍然可以保持不自言自语)。另外一种常用的办法就是打断和引开注意力。虽然我对孩子的干预没有成功,但可以看得到的是,在干预的过程里,改善是可以看到的,所以并不是说干预完全没有作用;干预的频率太低可能是影响到效果的最主要原因。其次,干预的方法要不断地更新,方法与方法之间类似,但不完全一样,以避免孩子产生新的刻板语言或者对于你提供的活动失去兴趣,从而更愿意花时间在自言自语上。
4) 干预一定是要有计划的。如果自闭症孩子在某种环境下,一下子就没有自言自语的行为了,说明这里面的某种元素是我们可以用在干预方法里的,而不是说把孩子一直扔在那种环境下,就解决问题了。比如孩子在听某些音乐的时候不说话了,我们也不能让孩子永远地听音乐下去。当然,在家长忙的时候,可以通过这些无害的方法,让孩子不致力于自言自语,以减少他从自言自语中得到的刺激,也是应该做的部分。
5) 不要自闭症孩子重复讲一些语就觉得那是刻板语言、是没功能的、是自言自语。刚开始有语言的孩子,会不断地重复他刚学会的词或句子;刚开始对书或电影感兴趣的孩子,会不断地重复他喜欢的桥段;刚开始对童谣感兴趣的孩子,会不断重复地唱某个他喜欢的片段。这些情况在发生的初期,要多观察,但不要过度紧张。如果孩子的重复随着他学习的内容的改变而改变的话,那就不需要过多的干预;但如果孩子过多地(例如,整个小时或几小时)重复同样的内容,那早期的适当干预(例如:引开注意力)就会比较好,以免自言自语的行为在不知觉中就渐渐被强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