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的仿说行为要区别对待
导语:在自闭症儿童的各项表现特征之中,语言交流的障碍是最为明显的障碍,患儿没办法与人正常的进行沟通,仿佛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己走不出去,别人也走不进来。
虽然很多自闭的孩子会模仿别人的说话,把别人的话再覆诵一遍,或是能模仿电视的广告词,但他们大多无法和一般人做正常的沟通,这种现象称为「仿说行为」。
有些家长和老师因为自闭症儿童有不错的记忆能力,并且能以仿说的方式说出来,所以就试图教它们一大堆的字词和句子,希望他们背下来后就可以和人沟通。可是几年之后,许多自闭症儿童不但仍不会沟通,连学过的字词和句子都忘得差不多。
另外有些家长教师则认为仿说是一种不适当的沟通行为,而尝试着去消除和改变这种行为,而以一般正常的语言来代替。可是有些自闭症儿童不但学不会一般人所使用的语言,反而因仿说行为遭到改变而大发脾气或无所适从。
所以有学者认为仿说行为也有他在语言发展上的过渡性功能。较低层次的仿说行为可能是自闭症儿童焦虑或不舒服时出现的语言行为,或是一种自我刺激的行为,所以家长或老师可能要注意的是,是否孩子对目前的活动没有兴趣或感到焦虑?
另外一种的仿说行为具有沟通上的轮流功能。大多是他无法理解别人的话,所采用的一种回答方式。例如,老师问:「这个东西是做什么用的?」自闭症儿童回答:「什么用的?」这种方式的仿说代表自闭症儿童对别人的沟通行为有反应,也有沟通的意愿,只是他听不懂别人的问话的内容或问话的方式,所以教学者可能要改变一下问话的方式或了解他的语言理解能力。
还有一种仿说行为是自闭症儿童已经能理解别人的话,但还是用仿说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妈妈说:「拿一瓶饮料给我」自闭症儿童回答:「拿一瓶饮料给我。」但他却拿一瓶饮料给他的妈妈。这种仿说就具有理解和沟通的双重功能,所以教学者要注意的不只是自闭症儿童说话的内容,还应包括他说话的情境及说话时所表现出的行为。
自闭症康复专家张桂娥教授提醒老师和家长,针对孩子的仿说行为,家长要区分对待,辨别出孩子的模仿行为属于哪一种类型的,然后再有针对性的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来进行引导,用自闭症的思维和他们进行交流沟通,这样就容易让孩子理解父母所要表达的意愿,帮助孩子克服仿说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