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自闭症儿童建立正确的交流方式?
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一切行为都有着他们自己的原因与目的,无论是哭还是笑,或者是拥抱你,拒绝你,这些行为都有一个原因。比如有些几个月大的孩子想喝水时就通过哭声来引起妈妈的注意,当想让父母抱时就伸出双臂,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语言能力的发展,这些宝宝就会逐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然而对于孤独症孩子来讲,他们不会进行交流,不会表达,当需要传递某些信息而又无法达到目的时,就会出现一系列的行为问题,用大哭大闹、打人、自伤等各种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这让许多父母感到很头疼。对此,孤独症康复专家张桂娥教授提醒各位家长,只有真正的剖析了解这些行为问题背后的原因,才能了解患儿的需要,与孩子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交流方式。
处于婴幼儿时期的孤独症儿童,其行为问题往往会在不经意之间被父母和家人强化,这就逐渐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例如乐乐(自闭症儿童)在两岁之前只要一哭,父母就会立刻满足孩子的需要,即使是他想抓妈妈的头发,妈妈也会低下头来,这样不合理的要求在经过几次哭闹之后都会得到满足,这就给小乐乐传递出一个信息,哭闹是解决问题、达到目的的最好方式,久而久之,就会造成一系列的行为问题。也有些患儿想和其他小伙伴儿玩,但不知道该怎样打招呼,就上前摸一下别人的脸或是拍一下别人的头,孩子的本意是友好的,但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得不到他人的理解与包容。
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父母应该了解孩子闹情绪的原因,知道患儿需要什么之后,目标就是要教他们以恰当的,功能性的方式跟我们沟通,教他们用替代性的行为来达到他们的需要。消除星儿的行为问题是及其不容易的,有些家长一心只想消除了孩子的问题行为,就极力的阻止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其结果很可能是孩子表现出一些新的问题行为来替代了原来的问题行为。这是因为我们没有教孩子应该怎样做,只是告诉他们什么不能做。
温馨提示:作为孤独症孩子的父母,需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引导患儿用正确的沟通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要与想法,而不是长期依靠特殊的“暗语”向父母传达出自己的想法与意思,这样孩子是很难融入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