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自闭症儿童语言思维单一的问题?
导读:许多患有自闭症的孩子都会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只能理解单一式的语句,或者形成固定的问答思维,而对于同一个问题,换一种复杂的方式来问,许多患儿就无所适从了。
针对这样的问题,郑州市康达能力训练中心高级语言训练师王彦老师分析,这一方面是由于自闭症患儿缺乏丰富的语言表达词汇,另一方面可能和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的交流方式有关,比如经常用单一的方式来提问孩子,让孩子无意识中只接受了这一种语言形式。因此,父母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就要有意识地引导患儿学会多角度的理解同一个问题,但前提是孩子的语言能力达到了一定程度,可以听懂简单地指令和进行基本的交流,否则对一个毫无语言交流能力的自闭症孩子进行复杂的提问,只能让孩子更加迷茫,情况更为糟糕。
那么,在生活中父母该怎样灵活的掌握语言引导方式呢?
在星儿可以理解简单特别的指令以后,父母可以尝试着变换不同的指令,让患儿学着理解不同的语言方式,例如:将纸扔进垃圾桶里。当孩子听懂这个指令一段时间以后,可以反过来说:把纸扔掉,或者用引导的方式对孩子说“这个纸脏了”,从而引导患儿说“扔了吧”;也可以将指令从简单变为复杂,例如:把球拿过来——把球和鞋子拿过来——把球和你的鞋子拿过来——把爸爸黑色的鞋子拿过来等等;
在日常话的语言交流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来教患儿理解同一个字词的意思,比如说妈妈在家对乐乐(化名)说:“乐乐。杯子在哪儿?”,乐乐可以顺利的指出来,接下来妈妈就可以接着说“哪个是鞋子?”,如此举一反三,当乐乐有同样的反应时,就可以把“哪”这个字丰富到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孩子执行家长的指令来不断理解“哪”这个字的意义。
在引导患儿克服单一思维的过程中,可以多运用繁华思维的影响。比如当为一个患有孤独症的孩子名字的时候,句型可以有:你叫什么名字? 你的名字是什么? 你是谁? 你是? 你叫.... 谁是某某? 你叫啥名字啊?
此外,教星儿认识杯子的时候,可以泛化为确定一个定向指令,如“拿杯子”,患儿掌握之后再变换不同的指令,如:杯子给我、把杯子放书包里、杯子放桌子上、杯子放窗台.... 杯子在哪儿? 哪个是杯子? 这是什么? 这是杯子吗? 这是杯子还是鞋子? 你的杯子呢? 等等
此外,王彦老师也告诉家长,克服自闭症孩子单一的思维方式,改变它们刻板的回答模式并不是适合每一位自闭症儿童的,需要这些患儿具有一定的语言基础,最重要的是需要利用生活中的自然情境来干预患儿,让孩子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掌握了语言运用的技巧与能力,最终帮助他们提高交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