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行为问题之功能性评量的应用(二)
参、功能性评量的意义及目的
功能性评量是一种收集问题行为数据并分析其功能的过程,主要包括行为评量与介入二部分。它的目的是透过有效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以增进行为介入的效果与效率。Oneil等(1997)指出,实施功能性评量的理由有二。首先,有关何时、何地及为什么发生行为问题的讯息对建立有效的介入计划是非常重要的,常能避免错误的介入计划发生。其次,采用功能性评量处理严重行为问题是一种专业的标准。因此,功能性评量是提供障碍儿童行为支持方案的一种专业标准。
功能性评量的结果主要在获得以下数据:
1.确认行为问题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事件、时间及情境等。
2.清楚地描述行为问题,行为的种类及定义、发生频率、关联性等。
3.确认维持行为问题结果(即行为问题的功能)。
4.发展出能描述特定行为,发生行为的特定情境及维持行为的结果或增强物的总结性叙述或假设。
5.收集直接观察资料以支持总结性叙述。
杨瑛认为功能性评量的功用有四:
1.预测何时行为问题会或不会出现。
2.了解维持行为问题的原因。
3.找出预防行为问题出现的方法。
4.设计对行为问题出现时的对策。
因此我们知道利用功能性评量我们能了解问题行为的发生包括事前原因、目前行为表现及行为结果,所以了解行为问题的来龙去脉之后,便可以针对问题行为提供介入方案或支持性计划,有效地改善学生的行为问题。
近年来,功能性评量应用于介入自闭症儿童的研究相当多,且焦点多集中在与沟通有关的行为(如鹦鹉式语言、奇声、独语)或自我伤害行为(如打手、咬手)等的分析,以切确了解这些行为背后真正的意义、目的为何?个体所要表现的东西为何?基本上,由于功能性评量强调每一行为均有意义、有目的,因此以往在父母、老师眼中是「没有任何原因的」、「毫无意义的」、「莫名其妙的」、「应该消弱、去除的」行为,透过功能性评量的结果,大多能找出这些行为的意义与目的,使得原本受忽视而不可取的行为,能在新的解读方法下得到理解与接受的机会。并且从而研拟最适当的介入方式,以协助个体习得一般人能理解、可接受的行为。
肆、功能性评量的实施方式
功能性评量有效运用于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的处理上,在介入策略的选择方面,也多以正向的策略。以下就来探讨功能性评量的实施方式:
功能性评量,最常使用的方式有直接观察法、相关人士数据收集法、功能分析法三种。
一、直接观察法:
直接观察法主要是透过对个案在日常生活中(如家庭、学校、机构、小区)收集完整资料,以便针对问题行为加以分析,最常采用的方法是A-B-C的行为分析法,即找出行为的前事刺激(Antecedent)、行为目前行为(Behavior)、行为结果(Consequent),并从中归纳出目标行为与事前刺激、行为结果之间的关系,以找出行为所代表的功能涵义。
根据一位担任自闭症教学的普通班老师表示,运用ABC理论介入问题行为处理成效良好,例如针对一位中度自闭症学生在上课时,会动手抠扯小腿上的皮肤,导致皮肤严重破皮和红肿;经过老师运用ABC方法介入后发现,上数学课时会有这种情形,而其它的课程时(如国语、美劳、音乐等),则没有这种情形,在老师进一步观察后发现该生对数学课所上的内容感到困难,这时老师采用个别指导方法,如该生仍然无法理解老师所上数学课内容,则老师允许该生可以去学习角玩积木或写字,如此处理方式后,该生不再做出自我伤害身体(动手抠扯小腿上的皮肤,导致皮肤严重破皮和红肿)的行为。
另一个案为轻度自闭症,会在同学画图时,抢同学的蜡笔或彩色笔,丢到垃圾桶内,然后拍手说好棒;该班老师和家长沟通探讨后发现,原来该生的弟弟在家中装潢得非常富丽堂皇的墙壁上乱涂鸦,该生去抢弟弟的彩色笔,丢到垃圾桶里,这时父亲鼓掌拍手叫「好棒」,原先只因为弟弟在漂亮的家中乱涂鸦,父亲看到哥哥把彩色笔抢下并丢到垃圾桶,本能赞美说好棒,没想到造成自闭症哥哥误以为他这样的行为是对的,应该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美。为了改正这个行为,父亲在家中扮演起纠正的角色,在该生丢弟弟的彩色笔到垃圾桶时,不再拍手叫好棒,反而大声纠正:『不可以丢到垃圾桶』!经过反复纠正后,该生在学校不再于同学画图时,抢同学的蜡笔或彩色笔,丢到垃圾桶内,然后拍手说好棒。
另外根据文献报告,针对一名自闭症男童吃饭时,会经常离开座位,研究者运用ABC方法介入,发现男童会离座是因为遇到讨厌吃的食物(例如义大利面),此时家人就会给他比较喜欢吃的食物(如花椰菜),在此情境下,该男童认为只要他一离座,再回座便有喜欢的食物可吃。因此,研究者建议男童母亲,下次当该男童吃饭时离开座位,不要再供应他食物,直到下次用餐的时间,结果成功矫正该男童的问题行为。
行为观察有许多不同的纪录方法,常见的除上所述之ABC分析,方格分析法,行为沟通功能分析法,和功能评量观察表。
在做行为观察时,为了充分掌握目标行为的正确性,观察地点与时间应再可能范围内扩及生活的不同时段与不同层面(如小区、教室、家里等等)。观察法是直接取得行为的有效方法,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收集数据,收集到的数据可能因为过于庞杂而在分析时遭遇到相当大的困难和挫折,但研究者或教师若能克服上述困难,观察的效果可进一步提高。
二、相关人士资料收集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透过教师、家长或其它相关人士等,采用访谈、评量等方式,对个案的问题行为进行数据收集。
目前使用最多的是由Durand&Crimmins所发展出来的动机评量表(简称MAS)可分析出四种行为功能为:
(一)获得注意力
(二)逃避
(三)自我刺激
(四)要求物品或活动。
每种功能有4题,共计16题。使用时非常方便易行,但是题数太少,似乎不足以涵盖各种问题的功能。
另一种是由O'Neill等人的功能评量访谈表,他包含了十一部分,即:
(1)描述行为;
(2)定义行为可能发生的生态或环境事件;
(3)定义问题行为发生与未发生的立即前提事件;
(4)发现维持问题行为的后果;
(5)定义问题行为的效能;
(6)个体已具备的功能替代性行为;
(7)个体主要的沟通方式
(8)和个体相处应该做及应该避免的事务有哪些?
(9)可能的增强物有哪些;
(10)是否了解问题行为的历史?曾经用来被降低或消除问题行为的介入方案及其成效;
(11)为主要的前因后果制作摘要表。
在南投县有一自闭症儿童的母亲,她十分用心去教导她的小孩,每天睡觉前她为她的小孩写日记,这样的做法,在孩子去小学就读时,这本记事本,提供了级任老师很多的教学线索。比如,该生要上大号前,会先抓着裤子的拉炼处,然后一直不安定的跳,老师根据母亲的先前观察笔记,见到该生有此情形时,提示她要上厕所了,如此一来,便可避免该生不会表达,而把大便上在裤子上的窘境;又如记事本上记载该生遇到声音特别敏感,会抱头撞墙壁,任教老师在运动会进行拔河或赛跑比赛时,特别给学生戴耳塞,或拉着学生的手,给予学生安全感。
三、功能分析法:
此法主要是透过直接观察法或数据收集的过程,对问题行为的功能(即代表的意义)提出假设,再透过实验程序验证此假设是否成立。由于行为和环境间的关系复杂错综,有时并不容易厘清维持行为的要素(增强物)为何,因此需要进行更多的实验操弄,才能辨认行为功能的要项,其优点在于可直接操弄变项以验证假设,直接发现问题的前因后果。例如Iata等人曾对152位具有自伤行为的个案进行实验操弄,兹加以说明如下:她们将操弄实验情境分三种:社会正增强、社会负增强、自动增强和一个控制情境,根据不同的情境操控变项。换言之,尽可能满足个案可能需求,以预期个案在此情境中出现最少的问题行为,作为与其它情境比较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