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治疗
内容摘要
音乐治疗是利用音乐去达到治疗的目的,包括了重建、维持及促进心理和生理的健康,本文结合三个教学实例,从提高学习动机、注意力以及树立自信心三方面论述了对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治疗
关键词
音乐治疗 注意力 学习动机 自信心
从事特殊教育这一职业以来,接触到很多不同类型的智障儿童,自闭症儿童就是其中之一。然而面对他们的教学却是让我最为困惑和迷茫的。他们大多无法与你正常交流,无法配合正常的课堂教学。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我了解到自闭症是一种源于脑部发展异常所形成的发展障碍,它主要呈现人际社会互动发展的障碍,沟通发展的障碍,以及局限性狭窄的兴趣与固定僵化的行为等三大特征。患自闭症的儿童,从小在学习方面就有明显的和一般儿童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导致教导自闭症儿童的困难。他们只对自己特殊的偏好有兴趣,而对一般人要去学习的事物缺乏学习的动机。对自己有兴趣的东西有极高的持续的专注力,可是对希望教他的事物却不能专心,眼睛不看,看也不持久。常对听到的信息或看到的别人的表情姿势等所传递的讯息缺乏理解的能力,而却常有良好的记忆及视觉空间的能力,因此表现出拼图、认路、过目不忘等超强的能力。由于理解和表达的能力不佳,自己的需求和情绪不能适当的表达让别人理解,因而引起挫折,而形成一些情绪和行为问题,比如挫折时出现暴怒、伤害自己或攻击别人的行为。自闭症儿童常靠记忆来学习。超过一半的自闭症儿童视觉的学习比用听觉的学习要来得好。综合上述各项特征,以一般教导的方法常常难以教导自闭症儿童学会一般正常儿童自小成长的过程要学的许多能力。
如何找到一个切入点并以此深入下去,引起他们学习的动机及增强其学习的效果,成了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而在学习和了解了有关“音乐治疗”方面的知识后,使我在混乱的思绪中寻找到了一扇门——一扇开启自闭症儿童心灵的门。自闭症儿童对语言有隔膜和排斥,拒绝与人交流、配合,但却不拒绝音乐。据国外的研究,85%以上的自闭症儿童对音乐的反应都很好。有专家指出:“音乐的能力和兴趣,自闭症儿童几乎全部都具有。”因此,在对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治疗中,音乐治疗是一种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2005年,我校针对“自闭症儿童的行为纠正”这一课题成立了专题研究小组,从多方面尝试改善纠正自闭症儿童的各种行为问题。在对自闭症儿童进行音乐治疗的整个过程中,孩子们的点滴变化使我看到了音乐治疗对于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有着明显的作用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一、从兴趣入手,帮助自闭症儿童提高学习动机
人们对音乐的爱好是与生俱来的,每一个人对音乐都有先天的爱好和反应。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他们天赋的音乐能力比正常人有过之而无不及。有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模仿能力有时比一些有音乐天分的正常儿童还高。美国孤独症研究院院长Rimland博士认为,自闭症患者的音乐能力差不多是宇宙性的,他们有些拥有超凡的音乐感,辨音能力非常强。正因为自闭症儿童对音乐的强烈反应及兴趣,设计有效的音乐活动可以大大提高自闭症儿童的学习兴趣及学习动机。
唐某,男,8岁。长相清秀可人。主要表现为不与人来往,拒绝与小朋友玩耍,家人喊他名字时能够回答,但没有视线接触。平时说话很多,但都是自言自语、重复语言、广告词或无法理解的语言,也不会用语言跟别人交流,在屋里跑来跑去,尖声叫喊。喜欢听音乐,会唱很多儿童歌曲,对旋律的记忆力很好。
在对唐某进行音乐治疗的个训中,我发现他对钢琴有着浓厚的兴趣,因为每次来到音乐治疗室,他都会先去触摸钢琴的琴键,并弹上几下。于是,我尝试着教他弹琴,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
虽然,他的弹琴的手型#p#分页标题#e#很不标准,但在弹奏的过程中,他的注意十分的集中,每一次都能很准确的按照我的指令弹奏,(比如:右手弹奏练习中,我要求用中指弹mi)这是课前我没有想到的,他常有的一些刻板行为,如:咂嘴、磨牙等怪声,在弹琴的过程中,一次都没有出现。可见,弹琴使唐某的自控能力得到了增强。同时,我感觉我与他之间的语言交流,更趋于正常化了。他会问我:“高老师,是这个吗?”“高老师,我弹的对吗?”,而这时,我的适时的鼓励,也帮助唐某树立了自信心。
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自闭症儿童对音乐的兴趣以及通过音乐与治疗师建立起来的关系,使自闭症儿童将精力投入学习中,从而提高他的学习动机。
二、通过节奏模仿提高自闭症儿童注意力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意识的一个属性。对对象的指向是每一瞬间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跟踪,可以是外界具体事物,也可以是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对对象的集中,是指意识对选择对象给予的关注和维持,有人称“聚焦”,注意就好像是进行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能使各种心理过程有效地进行。心理过程开始之后,注意并不消失,而是深入贯穿在心理活动中。注意不仅存在于认识的过程中,而且也存在于情感和意志过程中。心理过程是由于注意的参与才能正常有效地发展。学习活动质量的好差以注意力的好差为前提,一切心理活动的好差也与注意力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注意力,但是,自闭症儿童无论是在注意水平还是在注意品质的发展上,都与正常儿童有着很大差距。自闭症儿童注意力发展水平低,注意力的稳定性差,注意力的广度不够,注意力的分配就更无从谈起了。
郑某,9岁,注意力极不集中,自言自语的现象比较严重,几分钟就一次,而且每次都需要人提示提醒,才能恢复。在运用歌词填充、律动动作模仿等手段的练习之后,我尝试着以游戏的形式对其进行节奏模仿。单一的节奏模仿:要求学生双手背后,仔细听教师拍击的节奏后,进行模仿拍击,从X-,X X,XXX,到XX XX,XXXXX,在模仿的过程中,郑某注意力十分的集中,模仿得很到位,节奏基本正确。这一简单的节奏游戏,大大提高的郑某的注意力,在练习的过程中,没有出现自言自语的现象,同时也帮助郑某提高了注意力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接下来,我把单一的节奏拍击,用琴声代替,并要求用敲击小鼓的方式表达模仿,逐渐加入旋律,使之成为一首简单的小歌曲,他显得很兴奋,与我的配合也相当的好,敲击小鼓的时候显得很自信。
通过一系列的训练,郑某注意力的保持时间逐渐增长。同时由于多重感官参与,锻炼了注意的分配能力。如此反复,逐渐让郑某集中注意力,理解事物。因此,音乐治疗被认为可优先作为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方法。
三、在打鼓中帮助自闭症儿童树立自信,体验成功
孙某——有着一双美丽眼睛的女孩。而就在这双眼睛中,你看到往往是没有聚焦且茫然的眼神,因为她是个自闭症患儿。几乎没有语言的她,能说的只有“有”、“没有”、“是”、“不是”,而且这几个字都是含糊不清的,需要手势来辅助的。对于她说的话,如果你不知道答案,她说的什么你根本不清楚。她的记忆力很好,学过的歌曲的歌词她都可以按节奏说出来(言语不清但节奏准确),只是每次都需要看你的口形她才会和你一起说,如果你不张嘴,她自己是不会说的,看来她是个极其缺乏自信心的女孩。我应该怎样帮助她树立自信心呢?于是我做了下面的尝试:
敲鼓是她很喜欢一项游戏活动,每次我弹琴并要求她给我伴奏的时候,她都会主动的拿起鼓槌,站到鼓旁,等待音乐响起。这次,我选择了与她一起来敲鼓。开始时,我和她敲击的节奏是一致的,一二一二#p#分页标题#e#,她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过了一会儿 ,我尝试变化我敲击的节奏(但单位拍不变),而她的节奏却始终如一,于是我更大胆的变化我的节奏,她似乎听出了鼓声中的变化,渐渐的,她的嘴角泛起了一丝笑意,而那笑意告诉我,她是快乐的;而此时的鼓声,是越发的坚定而有力,那是自信的象征,那是成功的体验。
我知道,此时的她在感受着鼓声所给予她的快乐,而我也正感动着她给予我的快乐与惊喜。
由此可见,在以成功为主导的音乐活动设计下,自闭症儿童能在短时间内享受成功的经验,成功带来自信,而建立自信心,更是社会交往及其他学习的重要基础。
两年的音乐治疗实践告诉我们,音乐可以做为教导自闭症儿童的很有效的增强物,音乐也可以做为配对学习、语言学习、认知学习很重要的媒介。虽然,我们的孩子逃避目光、拒绝人的亲近,拒绝新环境,但这一切并不是不可改变的。我不是音乐治疗师,没有那么高深的音乐治疗的技能技巧,但我相信,只要通过我的训练,孩子们在行为上、言语表达上、与人的沟通技能上有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我就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张鸿懿 马廷慧编《儿童智力障碍的音乐治疗》,华夏出版社 200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