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并多动症儿童的个别训练
曾有人说过:“白痴和天才只被一膜所隔,捅破这层隔膜,白痴就能成为天才。”电影故事片《雨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影片讲述了一个自幼患严重自闭症的患者雷蒙的故事。雷蒙终日沉浸在自我幻想世界之中,行为异常,被视为白痴。但是他有惊人的记忆力和心算能力,又被认为是天才。
孤独症又叫自闭症。患孤独症的孩子是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他可能有高智商,是天才画家、具有惊人记忆力、对音乐特别敏感,但是他不懂爱恨、竞争、嫉妒、谎言、狡辩,他不愿意说话,甚至也不会说话,难以和他人沟通。就算会说话,往往也是鹦鹉学舌,对语言的理解、运用能力较差。
自2005年9月以来,我就一名孤独症并多动症儿童的个别训练进行了大胆地探索、尝试后,已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 被试训练前的情况
小韦 ,男,10岁。2004年9月入读康复班一学期后休学在家。小韦情感反应淡漠,对身边的东西、事物、现象、人等都没有主动反应;他性情急躁,易怒,着急和生气的时候会大叫、用拳头打自己的头;小韦与人没有目光对视,却特别喜欢照镜子和间隔性地看自己的手背,边看边笑,陶醉其中;他上课坐不住,经常下位走动,边跑边笑,嘴巴里发出怪怪的声音,其行为常影响同学的学习,声音也令人难以忍受;他的模仿力很强,但不会表达自己的需求。
二、采取的训练方式
1 行为矫正:
借助行为矫正能有效地减弱和消除小韦在教室里破坏课堂纪律的行为,如擅自离座、多动、多话、扰乱别人等;也可以用来矫正小韦在学习技能方面存在的缺陷,如书写、观察、计算等方面的障碍;同时还可用来训练小韦的日常生活技能,如吃饭、穿衣、上厕所、讲卫生、简单表达需求等等,以促进其社会适应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2 专门一对一进行个别训练。
3 大动作模仿,如:拍手 举手 伸手 提踵 跺脚 踏步等。
4 小动作模仿,如:钩手指 搭手指 手指对捏 指五官 指身体部位等。
5 对视练习、追视练习:对视是语言训练的前提,孤独症儿童的注意力是很短暂的,不会主动对视,当他不注意训练者的目光时,训练者可以主动追视他的目光,重新吸引他的注意力,把他的目光找回来。
6 音乐康复,如有节奏的拍手唱歌,说儿歌,做游戏。
7群体游戏。
8环境语言听说训练,如果小韦有一点点的模仿都要及时强化。
三、制定训练计划
(一)训练时间
2005年9月至2006年5月。
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引导期) 训练时间为二个月;
第二阶段(预备期) 训练时间为三个月;
第三阶段(发展期)训练时间为三个月。
具体实施:除引导小韦参与集体训练外,每天至少35分钟的时间进行个别训练 。
(二)训练内容
第一阶段:相互接纳,建立友好感情。
首先我通过细心观察了解小韦的基本情况和沟通能力,并用真心关爱引导他。小韦初步适应了学校的生活后,与我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并接纳和信任我。初步与我建立起了心灵的沟通。
第二阶段:增加与训练教师的接触,进行良好沟通。
主要进行四个方面的训练:目光接触对视、正强化行为矫正、模仿训练、语言交流练习。
第三阶段:帮助小韦初步形成是非观;培养小韦的表达能力,努力建立功能性沟通。
(三)训练方式
第一阶段:主要是引导小韦参与集体教学活动,发展其与老师和同学的联系和交往。
第二阶段:由集体教学转入个别教学,其中以个别教学为主。
第三阶段:以个别训练为主,用音乐和食物引诱他进行表达。
在训练形式上,我始终贯穿着游戏引导法和强化原则,在第三阶段加入了环境教学法。
(四)训练预期达到的目标
第一阶段:小韦能够适应学校生活;能够按时上学放学;对训练者有亲近感和信任感。
第二阶段:小韦能够服从和等待。对我的指令做出适当反应,如产生目光对视和追视,能够有较长的注意时间;手眼协调,与我面对面的完成基本动作的模仿;能够做简单的问答;知道什么是正确行为,可以做什么、不要作什么。
第三阶段:被试能够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四、训练效果
1、被试与训练者之间建立感情联系,并随着进程增近而更加融洽。这就为以后
各阶段的训练打下良好基础。
小韦入学一年级时,对教室、老师和同学有陌生感和排斥感。要妈妈陪着才肯进教室,而且不肯妈妈离开他。如果妈妈离开,他就开始哭闹。他的目光对视很不好,眼睛使劲瞪着别处,嘴巴里却重复着老师的话“看我的眼睛”,然后挣脱要跑。我就抓住日常时机进行训练。如:经常主动和他交流,教他说话,多表扬他,给他吃食物,并带他一起散步,熟悉学校环境。早上来校时,我主动迎接并拉着他的手,亲切地叫他的名字,教他和老师、同学们打招呼问好,面对面的注视他的眼光,引起他的注意。小韦对食物(阿尔卑斯、肯德基、上好佳虾条、牛奶等)比较感兴趣,这是与他进行友好交往的良好刺激物。当他早上按时进教室时,就马上表扬他并出示他喜欢的食物,引导他跟妈妈说“妈妈,再见!”每次上课的时候,都会告诉他:坐得好就有奖励,并且我会示范标准动作给他看。开始时他不明白训练者的意思,后来他就形成条件发射:只要听指令,老师就会表扬。加之,老师与他一起做他喜欢的事情。因此,小韦很快就对训练者充满了信任。同时,训练者还积极引导、协助他与同学的活动,让活泼懂事的学生拉他的手,带动他一起参加游戏,渐渐地,被试就融入了集体,熟悉和信赖训练者与同学。
2、被试有了目光对视,能够执行简单的指令,动作模仿能力和发音模仿能力有
了很大提高。
目光接触有较大改善。刚开始训练时,被试对训练者视而不见。即使训练者站在他面前,他都会旁若无人地从旁边走过去。在训练的第十七天后,训练者故意挡住他的去路,他终于抬起了头,边看老师边做推的动作。训练者立即引导他注视老师的眼睛,看老师眼中的他,他竟能听从老师的指示,尽管对视并不好,这仍然是非常大的进步,训练者给予他及时奖励。此后,他出现的目光对视有了明显的进步。
被试能理解并执行简单指令。开始训练时,被试理解指令的困难相当大,需要训练者多次重复发出指令,并示范引导他执行指令。如“起立”,他不懂什么意思,老师示范给他看,再重复一遍“起立”。就这样一次一次地做,并逐渐减少辅助,直至在他的大脑里把指令与动作联系起来,独立执行这个指令。在训练过程中,我发现被试的记忆力特别好(相对于其他同学),所以就利用他的特点进行训练。经过训练被试还能听从家长的指令并能帮助家长传递东西。在认知方面,他也有很大进步。他认识了自己的眼睛、鼻子、嘴巴和耳朵,并且能够听指令指认和做模仿动作,如摸摸鼻子,拉拉耳朵,模仿动物的叫声等。
3、模仿能力的发展为沟通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首先从简单的一步动作模仿
开始,逐渐增加模仿难度,然后再进行发音的模仿。被试现在能够模仿训练者触
摸身体部位,模仿使用物品做动作,表演儿歌《动物的叫声》。
4、被试能够用简单手势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以前,被试见到自己喜欢的食物就会自己动手。现在,他会说出食物的名字后加上“(要)吃的”表示他想要的东西。例如,他看到老师手持香蕉,会指着香蕉说:“香蕉,(要)吃的。”在训练者的引导下,他能说:“我要吃香蕉,谢谢梁老师。”在课堂上,他要去厕所,就会眼看老师边用食指指向老师边用无锡话说要小便。当训练者不理他或者问他“什么?”时,他就很着急,训练者就教他#p#分页标题#e#“我要小便”,让他跟着说,说对了就表扬然后让他去,正强化几次后,渐渐地,他要上厕所就会说“我要小便”了。有时候训练者“故意”出难题:把玩具和他喜欢的食物放在他看到却拿不到的地方,如果被试说出“要玩”或者“要吃”,训练者就帮他取玩具和食物。通过做他不喜欢的事,刺激被试进行表达。如他因为不喜欢木耳的颜色便不吃木耳,训练者坚持要给他吃木耳,把不喜欢的菜夹到他面前,或者穿他的衣服、拿走他的食物等,让被试说出“不要”、“不可以”。
4、被试学会了等待。在开始的时候,我用转移注意力,强迫他听音乐、搭积木
等方法让他耐心等待。后来,他明白了等待的意义,他就能够等待老师给他发食
物,等待妈妈回来。
五、结论及应注意问题
孤独症儿童的个体发育存在很大差异,这种障碍重者表现为没有语言,轻者表现为词汇少,语句短,语言理解差,发音不清,刻板重复他人的言语等。而一对一个别语言训练对孤独症儿童的身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所以一对一个别训练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是一种必要的训练方法。
在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控制孩子的行为
2 注意训练的步骤和节奏(步骤要明确,要有顺序性,节奏不宜太快)
3 所用游戏不要太复杂
4 要运用不同的方法
5 注意孩子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