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不足过动症 早期疗育成效佳
孩子总是忘东忘西、粗心犯错,忍不住抢话,坐不住,又容易和同学起冲突?如果孩子长期出现这些征兆,并且已经影响生活、学习表现,可能需要到医院确诊,是否为注意力不足过动症的病症。
邓小弟(化名)在幼儿园时就常被教师指责动作慢半拍、没规矩;上小学后,常忘记带作业或顶嘴,被教师处罚,和同学发生激烈冲突,让邓妈妈烦恼不已,虽然试图让邓小弟学画画、攀岩,转移注意力,却完全没效果。直到七年后,邓小弟终于被确诊为「注意力不足过动症」,但邓小弟的行为问题已如雪球越滚越大。
台湾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会日前公布「注意力不足过动症治疗调查」,结果显示,从发现症状到就医,有五成以上家长拖了一年,甚至有家长怀疑十二年才愿意就医;即使就医,仍有五成家长迟疑用药至少六个月以上,有一成六直接拒绝用药。
调查也发现,四成七病童在校曾被同学欺负、取笑,三成六曾遭受教师的负面言行,而且越晚接受治疗,被欺负的比例越高。
注意力不足过动症的孩子,由于较无法分辨人我的肢体界线,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容易和别人起冲突,影响人际关系。以邓小弟为例,他从小就被同学抱怨会动手推人、喜欢捉弄人,加上情绪不易控制,常因一件小事就大笑不止,让周边朋友感到不解,也因此遭受侧目、排挤。
另外,调查显示,高达六成的家长曾因为处理小孩在校的冲突事件,必须与老师协调沟通,甚至还需要与校方、辅导室、其它家长,以及主治医师进行协调会议。调查交叉分析也发现,拖越久才治疗的孩子,越容易在学校受欺负、取笑,也容易受到老师的负面言语及举动的对待。
台湾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会理事长张学岑说:「有些家长担心药物副作用,宁愿选择宗教、中医、运动、气功、学才艺等方法,错失早期治疗的黄金期。但孩子年龄越大,状况越多。」她强调,副作用可藉由调整药量、停药控制,但不治疗只会让患童的行为问题越来越严重。
根据国外调查,患有注意力不足过动症的孩子在七岁时,症状局限于单纯的过动、冲动、注意力不足,以及低自尊;但若不接受疗育,拖延到十一岁,会出现问题行为、学习障碍,以及社交技巧问题;若持续不治疗到十三岁,或是拖到成年,症状演变更复杂,可能因品行问题、学习障碍,出现退学、犯罪等状况,也因为性情容易冲动、无法自我控制等原因,容易发生药物成瘾、未成年怀孕、工作遭解雇等问题。
「每个妈妈看到孩子必须每天靠药物才能规矩生活,心中都会很舍不得!」邓妈妈说,邓小弟服药后体重下降五公斤,不知情的人常惊呼:「怎么把小孩养成这么瘦?」亲戚也常劝她让孩子停止服药。但在医师建议下,邓小弟在学期间正常用药,暑假时则暂时停药,开学后再减轻药物剂量,果然让体重恢复,在班上也开始交到朋友,今年即将毕业的他,毕业纪念册上还有同学的留言祝福呢!
长庚医院儿童心智科医师梁歆宜表示,注意力不足过动症有注意力不足、过动、冲动三大核心症状,是儿童青少年精神领域中治疗效果最好的疾病,七岁前即可确诊,应让孩子接受药物合并行为疗法。她呼吁家长改掉「长大后就没事」的错误观念,积极以药物合并行为疗法来帮助孩子,让孩子有机会改变自己、结交朋友,而非成为大家眼中的问题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