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特殊儿童不良情绪疏导的方法探讨
摘要:
由于许多特殊儿童无语言表达能力或表达能力差,使他们无法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从而产生很多的情绪问题。因为他们只能用这种方式引起成人的注意,向外界传递自己的难受与害怕等内心感觉,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老师或家长的教学工作与相处带来许多干扰。因此,理解特殊儿童的不良情绪,分析原因并找出相应方法并对其进行疏导就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
特殊儿童 不良情绪 情绪疏导
Discussion on special children's emotional grooming method
Yang Ai fen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many special children without language expression ability or bad expression ability, so that they can say their inner thoughts and feelings, resulting in a lot of emotional problems. Because they only use this way to induce adult attention, to communicate his pain and fear of feeling, and this also to a certain extent for teachers or parents teaching and bring a lot of interference. Therefore, understanding the special children's negative emotions, to analyze the reasons and find out the corresponding method and grooming mood is very important.
Key word: Special children Negative emotions Groom mood
引言:
许多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比如说学生发脾气、尖叫、自伤、攻击他人等防碍沟通的情况。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到对学生的教育训练和学习日常生活技能,而且可能危及学生自身以及他人的安全。因此,合理疏导特殊儿童的不良情绪是特殊教育训练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是基础性的。
首先,特殊儿童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一、肌体不适或某些脑部机能障碍。
有些脑瘫儿童、脑发育不全儿童、孤独症儿童伴有不同程度的脑部机能障碍(脑波异常),还有一些儿童伴有癫痫等症。脑波异常可能会使他们莫名其妙地打头、哭闹,甚至产生歇斯底里,另外也可能因为身体不适(感冒、发烧、肚子疼等)无法表达而导致不良情绪的发生。
二、引人注意。
由于他们缺乏与人沟通能力,内心感受和想法无法向人表白,就会借助于不良情绪行为来达到引起别人注意、释放其内心压力等目的。
三、正在进行的不规范行为受到限制或改变。
比如说孤独症儿童的刻板行为一旦受到外人的干扰,就会发脾气表达自己的不满;一些儿童的自伤行为受到阻止时,就会烦躁、焦虑,尖叫等都是这一方面的例子。
四、逃避要求。
特殊儿童由于在感知觉、语言,运动等方面有发展障碍,因此他们和普通儿童比较起来就容易产生更多的行为问题,因此面临的外界约束和规范相对来说更多、更频繁。约束越多,他们的反应越强烈,就会企图通过不良情绪行为来逃避任务。
五、教育训练中的指导方法不当。
教育训练中指导者没有根据儿童的实际能力制定训练计划、没有找到适合儿童的教育训练计划、操作过程不规范等都有可能引起儿童不良情绪的产生。
六、其它原因(器质性或功能性原因)
如:脑瘫儿童大脑中枢神经的输出或输入功能发生障碍,使儿童无法接收到信息或无法输出信息,大脑就会产生相应的反射刺激,从而产生不良情绪行为。
其次:解决问题应该遵循的一些原则:
一、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当孩子焦虑、发脾气时,我们要耐下心来设法使他平静下来,认识到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发脾气,一定是有什么原因引起了他不舒服的感觉。只有放平心态才能为接下来的事做好准备。
二、认真观察、仔细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认真观察不良情绪发生的环境、频率并做好记录进行分析,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方法。
三、合理要求,逐步提高。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基础情况,、接受能力、训练内容强度等条件,不要求儿童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一小步一小步 的积累,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疏导不良情绪的方法。
一、进行适当、适量的感觉统合训练。
感觉统合训练是指导者根据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和动作发展的状况,以游戏的形式让儿童在活动中做适合自己的游戏活动,并在儿童感到困难时用语言或行动鼓励儿童,逐步克服平常教育训练中的因儿童能力不足、训练形式枯燥等原因带给儿童的困难,能逐步培养起儿童的兴趣,让儿童感到快乐,进一步有效的化解儿童产生的焦虑和紧张,并逐步帮助儿童建立起自信心和自然的情绪。这样自然地提供给孩子适当的玩具,让儿童在游戏中发泄自己的情绪。
感觉统合训练最初对情绪的改善有显著的效果,以后可能会逐渐缓慢,因此还需要配合使用其他的方法,以进一步矫正和稳定情绪。
二、.正面练习
当特殊儿童不良情绪发生时,要求儿童立即将双手放在头上,从头开始、到肩、到腰、再到腿(坐姿、站姿均可),每个部位停留几秒钟。如果儿童有一定的语言表达或有数数能力,指导者可以叫他数数来计算时间,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其注意力。如此反复练习,直到情绪稳定为止。
三、忽略与正强化相结合的方法。
当儿童发生扯头发、打头、用头撞墙、咬手、在地上打滚等情绪问题时,如果指导者急着哄他或试图抱起他等,他可能会发的更厉害。因此,在没有影响到儿童自身或他人生命及财产安全时,指导者可以故意不予理睬他,最好在儿童情绪好转前不要正眼看他,他的脾气反而会逐渐停止发作,待到正常情绪出现时,再予以及时增强,从而以增强良好行为来减少该行为的发生,指导者还应在儿童情绪良好时,充分运用表扬、鼓励等方法给予间歇性强化,以增强其良好情绪的出现与保持。
四、隔离。
当儿童发生攻击人、发脾气(哭叫、跳闹)情绪行为时,指导者立即(在不良行为出现的5秒钟内)取消他正在进行的活动或撤除他正在享用的正性强化物,或将他与其他儿童或当时场境隔开 ,转移到正性强化物较少的情景中去,即所谓的暂时隔离。暂时隔离的时间一般遵循一岁一分钟的原则,也可根据其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等情况酌情考虑时间的加减。如果是使用隔离室,那么,隔离室的设计应相对科学,严防儿童自伤。暂时隔离过程中,当儿童出现良好行为时,立即给他减少或撤除原有的厌恶刺激或情景,并使之日后在同样的情景下提高该替代性良好行为的出现率。
五、兴趣转移法。
这是一种正面、积极方法。当儿童产生不良情绪时,指导者利用他感兴趣的物品或其它有吸引力的方法(唱歌等)把她的注意力转移走,很快的就能缓解不良情绪对孩子的影响了,当他玩得开心时,就会把刚才的不愉快忘得一干二净。
六、提高沟通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针对一些智力较好的脑瘫儿童和一些高功能的自闭症儿童,可以教导他们使用一些沟通工具(沟通板、图片交换系统等)将心中的感受表达出来,促使他们与人沟通,引导他们学习自我控制,通过成人的语言指导训练自我控制能力,也可以使用这些工具、手势或简单词句表达内心想法与要求,与指导者进行合理沟通,从而缓解内心压力或不快,进而逐步控制和稳定情绪。
七、提高认知功能#p#分页标题#e#的训练。
认知能力一般泛指认识事物的能力、感知的能力、思维的能力等等。而一些特殊儿童从婴幼儿时期起,认知能力发展就严重不足,无法对周围事物进行合理的分析、综合、归纳、整理;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极度缺乏,许多儿童对人际交往、沟通中的最基本的语言都无法理解,往往会因为无法理解“等一下”之类的话而发生情绪行为。因此,长期进行认知功能训练,提高儿童的认知水平是改善儿童情绪行为的重要环节和方法。
八、适当的药物辅助治疗
近年来,一些抗精神病药物、非精神药物和中枢神经兴奋剂以及癫痫药物(如卡马西平用于治疗冲动、攻击和暴力行为等)、中成药(清阳益智丹、静灵口服液、奇味益智散等在临床治疗上得到较多的应用。实践证明,适当使用药物治疗配合教育训练对改善和稳定儿童情绪有极大的辅助作用。
另外,教师还可以参考心理治疗和行为矫正方面的一些方法,如精神分析、强化、惩罚、消退、代币等,针对学生的情况灵活运用。因为稳定的情绪是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训练的基础,也是引导他们参与集体、社会活动的基础。 只有情绪稳定,儿童才可能接受教育训练和习得日常生活活动、学习技能,逐步发展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指导者一定要在理解和宽容儿童的基础上,从儿童的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儿童情绪问题的原因和接受程度 ,采取积极的态度、采取相应的措施处理其情绪行为,以期儿童全面发展。
最后、研究中发现的问题与反思:
在实践研究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也让我对特殊儿童的情绪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对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思考。比如说工作量较大,很难兼顾到所有学生。家长在家中的教育要求不到位与学校要求不一致等等,都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矫正的成效,但是我都采取了一些对策与方法,将影响降到最低。在训练、疏导情绪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地而异,要科学、合理、巧妙的运用各种方法,防止方法使用不当,而使学生出现新的问题。因此,希望老师和家长朋友们都要持之以恒不能有任何松懈,用更多的爱心、耐心和细心来引导他们。
参考文献
1、钱志亮《特殊需要儿童咨询与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4月第一版
2、伍新春、胡佩诚《行为矫正》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10月第一版
3、谢明《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7年10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