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智力康复训练的思路与方法
相当一部分孤独症患儿在3~4岁时,智力发展与正常儿童相比出现差距,主要体现在词语的抽象概括方面。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孤独症智力损害效应的积累,与正常儿童的智力差距逐渐增大,特别是对事物之间的抽象关系的理解障碍,是造成孤独症患儿许多具体行为症状的第二种根源。特别是有些孤独症儿童,语音过了关,会说句子,会背儿歌,但是交往语言水平低下,智力障碍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根源。例如,孤独症儿童不会使用“你”“我”“他”这三个代词,就是理解人称代词抽象性的概括能力出了故障。词是一种符号,和它所指的事物具有对应关系,但是这种对应关系有三种难易层次。
1.专指对应。例如,“天安门”这个词就是对应一个特定的建筑物,这种词最容易理解。
2.类属对应。“茶杯”这个词对应的不是一个特定的茶杯,而是对应颜色不同、花纹不同、高矮粗细不同、材料不同的所有茶杯,但是这些茶杯都是圆柱形的喝水用的一种容器。儿童需要把这些共同特征抽象出来,概括为“茶杯”一类。然后再把茶杯、茶盘、茶叶罐、茶壶概括为“茶具”一类。这种词对应的是一类事物。
3.对应抽象关系。“你”“我”“他”三个词就是属于这一类。例如,小红说:“我吃苹果。"爷爷说:“我也吃苹果。"妈妈说:“我也吃一个苹果.。"那么这个“我”是指小红呢?还是指爷爷呢?还是指妈妈呢?是指男人呢?还是指女人呢?是指老人呢?还是指小孩呢?小龄儿童就不明白了。再比如,小红给妈妈苹果时说:“我给你。"妈妈拿了一个橘子说:“我给你。"第一次“我”指小红, :你”指妈妈,可是第二次所指代的人却完全相反了,
孩子就更不明白了。实际上,“我”不是指一个特定的人,而是指一种抽象的交谈关系,“我”指的是说话的主体;而“你”也不是指一个固定的人,而是指直接诉说的对象。理解这种抽象关系的词,必须要有一定相应的抽象概括能力。智力因素在此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例如,一个孤独症儿童在客人家里拿起桌上的苹果就吃,母亲夺下苹果,教孩子说:“阿姨,我可以吃苹果吗?”孩子就学舌:“阿姨,我可以吃苹果吗?”他根本没有等主人回答,又把苹果放到嘴边了。
这句礼貌用语实际上需要孩子理解6个问题:
1.自己到了别人家,阿姨是主人,我是客人,这是儿童对主客身份的理解。
2.苹果是别人家的,理解物的归属。
3.我要吃苹果先要征得主人同意,这是对主人所有权的尊重。
4.我提出要求以后,主人是会让我吃的,运用交往经验推导。
6.如果我这样做了,既能吃到苹果,又能获得主人对我的好印象。
儿童没有理解这些内容,只是鹦鹉学舌,根本达不到提高社会交往水平的目的,这就形成了简单的机械训练。
儿童是怎么获得语言的?孤独症儿童的语言技能应该如何训练呢?这涉及教育者对儿童获得语言机制的理论认识。
人们一般认为,儿童是跟成人一句一句地模仿来获得语言能力。这句话只是说对了一半。心理学家说过,如果英语每句话有2 0个单词,那么所有单词搭配出的句子就有数1 0亿之多。一个儿童听完一遍,就需要4600亿年,是地球年龄的1 000倍。一个儿童在短短的3年之内基本掌握母语,显然不能一句一句地模仿,而是需要在头脑中理解构句规律,然后在句子中套换各种新词,或者按另一种规则重新组句子。这需要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
国外的心理学家训练黑猩猩说话,发现黑猩猩的发音器官与人类不同,不能够产生人类的所有发音,但是聋哑人失去发声能力后,仍能学会运用复杂的手势语。于是心理学家就训练黑猩猩用手势语,一只黑猩猩经4年训练看懂了500个单词,并且也能理解一些语法关系,但是黑猩猩却不能主动地运用句法把相同的词重新组合成新句子来表达不同的想法。专家认为,黑猩猩的语言只能是一种鹦鹉学舌式的机械地模仿,黑猩猩的语言缺乏语言运用的一个本质性要素——创造性。因此,儿童的语言获得机制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更主要的是一种对构句规则和语境意义的理解,是一种创造性的运用,而这种能力是智力的表现。
一些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基本上是鹦鹉学舌式的,在语言的运用上缺乏创造性。作为教育训练一定要一边教语言,一边教思维,注意提高患儿的语言理解能力,力争实现标本兼治。我们对孩子的语言技能训练就是按照这种思路实施的。
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比较好,跟上了正常儿童的发展步骤。这个因素在她康复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从很早起就让孩子通过认 物品学词汇来锻炼抽象概括能力。例如,教孩子认识玻璃茶杯、塑料茶杯、瓷茶杯、各种不同花色的茶杯,引导她概括出它们的共同属性,然后再把茶杯、茶壶、茶盘概括为茶具。
我们训练她先认识各种颜色和各种型号的小轿车,再认识各种类型的卡车,再认识其他的车,然后引导她把轿车、卡车、吉普车、面包车等概括为汽车,然后再用同样的方法把汽车、火车、轮船、飞机概括为交通工具。
孩子认花卉、认植物、认动物,都按照这种智能训练的思路做,每认识到一定的数量、种类,就提升到一个概括层次,因为概括是技能的基本功。
孩子5岁以后,我们亲自设计了许多操作性的智力游戏,有步骤地训练她的归纳推理能力、演绎推理能力和类比推理能力。通过亲自编制的故事画册来训练她的思维方式,即训练她如何理解故事中的因果关系,如何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如何从两个角度思考,如何思考事物正反两方面的特性,如何从两个维度思考,如何思考事物的特点在不同背景下的变化。我们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她的认知理解能力,想尽一切办法抵消孤独症给她造成的智力损害。
孩子的语言刻板化也比较严重。每当她说刻板化语言时,我们就耐心地给她做示范,把这个句子转换成几种形式不同但意思相同的句子让她重新说几遍。更主要的是我们特别重视矫正她的刻板化思维方式,想尽一切办法训练她思维的灵活性,这种训练并不是十天半月就见效的,必须要有耐心和毅力。但是一旦训练的次数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孩子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就会显著提高,就会对各种具体行为的矫正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