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教师,为天使们插上翅膀
图为:在老师的帮助下,智障儿童和正常的孩子一起玩耍 资料图片
残奥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看到残疾选手摘金夺银时,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们是最为激动的一群。所有的孩子都是天使,残疾孩子也不例外,特教教师们就是为天使插上翅膀的人。
连日来,记者分赴武汉市的几所特殊教育学校采访,本想听老师们说说那些艰辛的经历,然而合上采访本时,却发现老师们将沉甸甸的精神财富放进了记者的心中。
今天是我国的第24个教师节。我们谨以这篇报道,向从事特教行业的老师们道一声:辛苦了!
智障学生的守护者
开学第一天,江岸区辅读学校一片喜悦。全国特奥形象大使、该校学生李明凤手拿残奥会火炬,围在她身旁的同学们争相触摸。“要不是这里有一群尽责、优秀的老师,我们孩子的改变怎么会这么大?”操场边,老生家长这样跟新生家长介绍。这是一种感谢,也是对新生家长的宽慰。
谌添红,辅读学校康复实验班班主任,科班毕业,从事特教13年。
师范毕业生都知道,特殊教育在师范院校是个冷门专业。考入师范可不想当老师的谌添红,以为“特殊教育”是不用当老师的专业,于是选择了它。
在辅读学校工作多年,谌添红看到一些家长带着智障、自闭的孩子四处做康复训练,有了些效果回到学校后,因为孩子不适应传统教学模式,有的前功尽弃。三年前,她在学校支持下,尝试开办集康复培训和正规教育为一体的“康复实验班”。
创班伊始,没有家长主动报名,他们都抱有怀疑的态度。韧性十足的谌添红四处游说,最后有6名家长为孩子报了名。
2006年9月,6名学生正式在康复班上课,1人有唐氏综合症、3人智力发育迟缓、1人自闭症加中度智力障碍、1人自闭症。到现在,康复实验班增加到6个,有学生54人、老师11人。
最初的一个月,谌添红笑称每天与孩子们“玩老鹰捉小鸡”,不过,经常伤痕累累地回家。
这6名学生不知道“坐”为何物,刚刚把一名学生摁下坐好,另外一名学生就飞奔出教室,谌添红在后面直追。有些学生,如8岁的天天伴有暴力倾向,她会毫无犹豫地挠你、抓你、打你。
一个月下来,孩子们终于知道了坐着听讲。谌添红说,这就是教育,你要耐心地跟孩子们“老鹰捉小鸡”,通过这种行为告诉他们,只要上课乱跑就会被老师捉回来,并且会挨批评。反复刺激中,孩子们终于学会了第一课。
到现在,已经有学生可以独自在正常学校学习一周时间了,这让谌添红很兴奋。她希望越来越多的学生融入正常群体,享受阳光,快乐生活。
盲孩子的“眼睛”
武汉市盲校,湖北省唯一的一所盲童学校,120余名孩子在这里快乐地学习、生活。在这里,40名教师是盲孩子的眼睛,帮助他们紧盯前方的目标。
当年,弹得一手好钢琴的柯昌发大学毕业,被广州岭南乐团相中。临行前,年老多病的母亲希望唯一的儿子留在身边,孝顺的柯昌发便留了下来,之后到武汉盲校当起了一名普通的音乐教师。
当理想背离现实远去时,柯昌发烦躁不堪。尤其是当他看到一年级的盲孩子吃饭时弄得满身都是汗水时,他感到了绝望!然而,一次次的感动后,柯昌发留了下来,一呆就是16年,他将自己的爱奉献给了盲孩子们。
昨日,柯昌发获得“洪山区名师”的光荣称号。16年里感动自己的细节,他信手拈出几例,说着说着,情感丰富的柯昌发眼底潮湿了。
他记得,16年前,盲校老校长邓克勤带着他来到教学楼。老校长背着手走在楼道里,慈爱地望着每一个盲孩子。“他叫××,是个好孩子……”“这不是××嘛?听说你前段时间不舒服,好些了吗?”老校长可以叫出学校每一个孩子的名字,知道他们的家人情况,谁进步了、谁生病了他都知道。迎着老校长的目光,柯昌发触动了,“留下吧,当孩子们的眼睛,你会有很多的成就感!”
当年,一个叫作胡海鹏的6岁男孩被母亲送到盲校。临走时,胡妈妈大声对柯老师说:“这孩子聪明,有音乐细胞,喜欢听钢琴曲,长大了他一定是名钢琴家……”一旁的盲孩子脸上洋溢着幸福,没有眼泪、没有乞求,这一切令柯昌发感动。
8年前的一次音乐课,柯昌发教唱儿歌《小青蛙》,突发奇想中,他让盲孩子们说说对青蛙的印象。“青蛙是一种小动物”、“是蹦蹦跳跳的”……一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女孩站起来说:“老师,青蛙是红色的。”这个只有光感的女孩,迎着阳光时,眼前就是一片红色啊,那是温暖而幸福的颜色。
盲孩子们单纯,但他们喜欢音乐。走近孩子们的寝室,总能听到音乐声,每个盲孩子的床头都放着一台收音机。音乐课上,只要柯老师的手指在琴键上滑动,学生们就都静了下来,小脸上满是宁静和幸福。
就在前些天,柯老师到总务室办事,一个跟他一般高的盲人摸索着站到了他的面前,一脸的笑意——时隔6年,这个学生仍然能够分辨得出他敬爱的柯老师的声音。“这样感动我的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每天我都能收获到新的精神财富。”柯老师说。16年来,那个自命清高的愣头青年不见了,现在的他是一个懂得爱、懂得珍惜,有着足够耐心、爱心的合格教师。
为了聋儿叫一声“妈妈”
昨日,记者来到武汉一聋校康复中心,黄惠老师正在敲锣,对一名孩子进行听力训练。
“要让一个聋儿能讲话,能对话,需要花上两到三年的时间。为了一个音,语训老师需要训练几百、几千、几万次。长年累月下来,老师们的嗓子都说哑了。”黄惠老师告诉记者。
深度重聋儿童小梦怡4岁的时候,被父母送到了康复中心。
为了让她正确发音,黄惠老师无数次将小梦怡的手放到自己的喉部、口部反复示范,耐心地帮助她定口形,摆舌位,正音调,一遍又一遍地教。当小梦怡终于清晰叫出爸爸妈妈时,她的父母抱着孩子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就这样,一字一句,不厌其烦地教,三年后,小梦怡通过配戴助听器,已经能基本对话,进入小学跟班学习了。如今的小梦怡跟正常孩子没有两样,11岁的她在潜江一所小学读三年级。
武汉一聋校校长韩洪冬说,在康复中心,每年有30多名因先天或者药物导致的聋哑儿童通过一系列的语言训练、兴趣辅导和康复治疗,逐步摆脱了生理障碍开口说话。截至目前,已经有100多名聋儿从武汉一聋校康复中心康复结业,其中72%进入普通小学或者幼儿园随班就读。
轮椅女孩圆了“笛子梦”
昨日下午5时许,远在澳门参加演出的著名笛子演奏家张红阳老师收到一条短信:老师,明天是您的节日,祝你健康快乐永远!发信的是武汉卓刀泉中学“轮椅女孩”张琪慧。“轮椅女孩”张琪慧和张红阳老师的关系要从3年前说起。
3年前,小琪慧从荆门被挑选到武汉参加湖北赛区的第六届全国残疾人汇演,省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团长张红阳被请来为小琪慧做声乐指导。小琪慧略带紧张地拿起葫芦丝,轻声吹奏一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张红阳面露微笑:“这孩子不错,悟性好。以后跟我学笛子,好不好?”
张琪慧瞪大了眼睛,激动地说:“您、您真的愿意收我为徒吗?”张红阳点点头。
张红阳曾出访十多个国家,被海外人士誉为“具有神秘色彩的东方魔笛”。张红阳告诉记者,他能从小琪慧的演奏中强烈地感受到一种向上的精神,“身残若此,音乐声中却没有半点哀怨,实在难得。”不久,在张红阳的指导下,小琪慧不负重望,获得第六届全国残疾人汇演器乐类优秀奖。
在省残联的帮助下,小琪慧全家搬到武汉。从此,小琪慧每个周末风雨无阻去学笛。排练室在4楼,小琪慧只能由母亲抱着上下楼。为了锻炼自理能力,12岁的小琪慧决定自己用两个小板凳代替双腿行走。
张红阳对小琪慧疼爱有加。去年八艺节前夕,张红阳把她带到排练厅,将亲手制作的长达3.6米的龙笛组合起来:张琪慧,过来试试,这是世界上最长的笛子。张红阳在众多爱徒中,唯独将龙笛演奏这一绝活传授给了她。张红阳说,之所以这样,是为了让小琪慧更有自信。
小琪慧把老师的爱转化为学艺的动力,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掌握了5种笛子的吹奏技艺,在去年的八艺节残疾人专场演出上,成功演绎了张红阳的创新之作《竹吟》。演出现场,小琪慧拿出只有食指长的骨笛放到唇边,一曲高昂清脆的前奏流淌而出;巨大的龙笛前,小琪慧俯身自如地吹出低沉动人的乐曲……在场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
张琪慧有一个美丽的笛子梦:我所有的笛子都是张老师送的,他在我身上倾注了很多心血,我想学一身好本领,当一名像张老师一样的笛子演奏家!(本报记者 邵娟 赵莉 郭会桥 王琰 通讯员 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