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也是一种病
本报讯(记者黄晓华)昨天是第二个“世界自闭症”日,自闭症也称孤独症,大多数人只当孤独是一种心理状态,而不知它是一种心理疾病。在这部分人群中,儿童患者尤需引起人们关注。
小杰(化名)是市区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刚入小学时,他给班主任陈老师的印象是内向、不合群。后来,陈老师发现了他越来越多的异常之处,同学和他打招呼,他几乎没有什么反应;有时候手中拿着一根铅笔摇晃着就会一直愣在那里,甚至还会喃喃自语。但在学习上他始终能保持在中等水平。后来陈老师觉得有点蹊跷,在和家长交谈中才得知他是一名自闭症患者。
据陈老师介绍,小杰的父母亲都是市区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拥有大学本科文凭,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但小杰在1岁的时候还不会走路,两岁时说话还有点困难。开始父母怀疑孩子的智力有问题,后来跑了几家医院,小杰被确诊为自闭症。对这名特殊的学生,陈老师给予了特别的“照顾”,对他的进步给予更多的肯定,并引导其他学生与他多交流。这些让小杰的父母感到特别的欣慰。“我们最重要的目标不是孩子能取得多好的学习成绩,只要他能够开心的生活和学习就足够了。”小杰的父母曾经这样对老师说。
心理咨询师吴小姐告诉记者,儿童孤独症是广泛发育障碍的一种疾病,通常在3岁以内起病。万一发现这方面的疾病,应及早治疗。初步判断的标准是看其是否存在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刻板重复行为及狭窄兴趣,这也是孤独症的三大症状。比如,在婴儿期不喜欢拥抱;缺乏与亲人的目光对视;多数孤独症患儿语言发育落后;他们很难接受环境的改变,如不喜欢吃新食物,睡觉时总要搂着同一个抱枕、玩具等,否则就哭闹……对于孤独症患儿来说,6岁前治疗、训练是关键。目前,治疗采用特殊教育和训练为主、药物为辅的办法。周边的人群能做的就是给他们更多的友善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