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种常见儿童异常行为
22种常见儿童异常行为
咬指甲
是指反复咬指甲的行为。咬指甲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不良习惯,
多见于3~6岁儿童,男女均可发病。多数儿童随着年龄增长咬指甲行为可自行消失,少数顽固者可持续到成人。
咬指甲会刺激指甲附近的表皮和皮肤,导致流血和感染,引起甲床粗糙、甲沟炎、牙龈炎、门齿缘裂等并发症,也会导致牙齿边缘的折断,尤其是门牙。国外报告在青少年中45%有咬指甲现象,在7~10岁儿童中占28%~33%。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抽动、焦虑、多动、磨牙齿、吮手指头。患儿受到家庭、社会歧视,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发育和社会交往。
咬指甲过去仅被视作不卫生的坏习惯,但最近北京某研究中心的调查发现,孩子咬指甲往往是某些潜在性疾病的征兆,应引起重视。
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这一习惯不但能使手指变形,还会使面颊变形、牙齿排列不整齐、闭合不全,因儿童手指到处触摸,还会将病菌带入口内致病。儿童吸吮手指的不良表现是几乎整天将手指放在嘴里吮,只要手里没有东西,就将手放到嘴里去。上课时吮,睡觉时也吮,有的不吮就睡不着。
屏气发作
又叫呼吸暂停症,一种非病理性情况。次发作多见于6个月到岁之间,3到5岁后逐渐减轻,6岁以后极少见到,发作时多有明显诱因,如小孩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惊吓、疼痛或发怒时,表现为用力哭闹,啼哭1至数声后哭声停止,小孩屏气不呼吸,呼吸停止在呼气相,持续半分钟到1分钟,面色涨红或稍青紫,眼睛凝视状,此时,大多数小孩随即恢复呼吸。严重者小孩屏气可达2到分钟,面色青紫加重,全身强直,意识丧失,甚至可出现手或前臂抽动,随后意识先恢复,继而呼吸恢复,面色恢复正常,意识正常,但有些小儿发作后可疲劳入睡。上面的描述可见,屏气发作与癫痫发作的表现很相似,必要时可到小儿神经专科门诊找专科医生诊治,可以做脑电图检查以明确诊断,以免误诊为癫痫而服用抗癫痫药治疗,给小孩的身体造成损害。
口吃
是指说话时以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为主要症状的语言障碍,在儿童中比较常见,患病儿童约占儿童总数的5%。大约一半的口吃儿童是在5岁以前发病的。口吃多在幼儿期形成,也最容易在幼儿期纠正,如果得不到纠正,则可能伴随终身。
口吃一般表现为三种类型:一是连发型即经常连续重复某个字音。比如:你、你……你干什么?二是伸发型即经常把某个字音拖长。比如:老……师,学……校。三是阶发型即反复说一句转接口语词但是不连贯的话。比如:这个……这个……。
言语发育延迟
是指儿童口头语言的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的正常发育水平,是一组由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语言发育障碍,临床表现除言语落后外,可有发育、语言质与量以及交流等方面的异常,具体情况随不同原因而异。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常见原因包括:智力低下、孤独症、听力障碍、失语症、获得性癫病性失语、环境剥夺、发育性语言障碍、发育性发音障碍等。
选择性缄默症
本质上是一种儿童社交和情绪障碍。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主要表现为在家庭环境里语言交流正常,而在陌生的社交场合表现为缄默不语、退缩孤僻。少数患儿正好相反,在家里不讲话而在幼儿园里讲话。缄默时与其他人交往,可用做手势、点头、摇头等动作来表示自己的意见,或用“是”、“不是”、“要”、“不要”等最简单的单词来回答问题。待学会写字后,偶尔也可用写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部分患儿可通过简单肢体语言比较被动地进行交往。多见于新近人园、人学、生活环境发生较大变动的低龄儿童。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女孩多见,患儿智力发育正常,病前往往具有敏感、胆小、害羞、孤僻、脆弱、依赖等性格特征。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亦无其他精神或身体障碍。这类患儿在上学前不易被父母发现,患儿不愿与不熟悉的人讲话,常被父母认为是胆小、害羞的缘故。直到上小学以后,表现为不愿回答任何问题,不愿与其他同学交谈,不参加集体活动时才被发现。患儿能照常参加学习,学习成绩好坏不一,部分患儿拒绝上学。
遗尿症
儿童遗尿症,是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控制自己的排尿、夜间常尿湿自己的床铺白天有时也有尿显裤子的现象。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据统计,4岁半时有尿床现象者占儿童的10-20%,9岁时约占5%,而15岁仍尿床者只占2%。本病多见于男孩,男孩与女孩的比例约为2:1。6-7岁的孩子发病率最高。遗尿症的患儿,多数能在发病数年后自愈,女孩自愈率更高,但也有部分患儿,如未经治疗,症状会持续到成年以后。
遗尿与儿童的性格之间有明确的关系。遗尿的儿童大多数具有胆小、被动、过于敏感和易于兴奋的性格特点。此外,遗尿患儿#p#分页标题#e#也可以由于遗尿,自己感到不光彩,不愿让别人知道,因此不喜欢与其他孩子多接触,亦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而逐渐形成羞怯、自卑、孤独、内向的性格。
抽动症
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以多发性不自主的抽动,语言或行为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本症通常在3至15岁间发病,男性较女性多,比例为(3-4):1。表现为短暂、快速、突然、程度不同的不随意运动,开始为频繁的眨眼、挤眉、吸鼻、噘嘴。张口、伸舌、点头等。随着病情进展,抽动逐渐多样化,轮替出现如耸肩、扭颈、摇头、踢腿、甩手或四肢抽动等,常在情绪紧张或焦虑时症状更明显,入睡后症状消失。发声抽动常有多种,具有爆发性反复发声,清噪子和呼噜声,个别音节,字句不清,重音不当或不断口出秽语,性格多急躁、任性和易怒。常伴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或成绩下降。严重时动作和发音影响学习和课堂秩序,抽动症症状呈波动性、进行性、慢性过程。
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入睡困难
是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躺在床上后30分钟甚至1-2小时时还难以入睡,翻来覆去、急躁不安、心慌不适,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入睡困难的原因大多是因为生理性或疾病性哭闹,午睡时间安排不当,白天活动不足,环境不适宜,临睡前从事较为激烈的活动,兴奋感觉久久不能退去。
夜惊
患儿入睡一段时间后,多半在入睡后半小时到两小时内突然惊醒,瞪目坐起,躁动不安,面露恐怖表情,但意识仍呈朦胧状态,面色苍白,哭喊,呼吸急促,瞳孔扩大,出汗,脉搏加快。
发作时,若叫唤患儿,一般很难叫醒患儿常常不加理睬,仍会惊恐、哭泣或叫喊,紧张地抓住任何人,似乎在继续遭受某种强烈的痛苦,而对父亲母亲的安抚、拥抱及焦虑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种情况常常在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又能自行入睡。部分患儿在发作时,可伴夜游,即患儿起床走动,做一些简单的机械动作,如开抽屉等,醒后完全不能回忆。本病发作次数不一,可一夜发作数次,亦可几天或十几天发作一次。常见于4~12岁儿童。
睡行症
睡行症即通常所说的梦游症、夜游症,多发生在4岁以后的儿童期。指在睡后2小时内,尚未清醒而起床在室内或户外行走、或做一些简单活动,是睡眠和清醒的混合状态。此时不能正确感知周围环境和辨认周围人物,面无表情,不语、呼之不应。多能自动返回床上睡觉,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或数十分钟,醒后对经过完全不能回忆。醒后恢复正常活动,不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
梦魇
指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白天受到恐吓或过度兴奋,或睡眠时胸部受压使呼吸不畅等因素,均可使幼儿发生梦魇,表现为幼儿从噩梦中惊醒,醒后仍有短暂的情绪紧张、并伴有出冷汗、心悸及轻度面色苍白现象,对梦中紧张景象可恍惚回忆,片刻后安静入睡。
偏食
是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容易造成营养摄入不均衡,严重时可以影响到孩子的生长发育。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约占25%左右,在农村儿童中约占10%左右。孩子的口味虽然有遗传的因素,但后天培养也起很大作用。孩子的偏食与家长的饮食习惯,饭前的零食有关,也可能是孩子的口味比较挑剔,如果家长不加以教育和引导,他们就很容易形成偏食的习惯。
拔毛癖
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它属于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的一种。其主要特征是反复拔出自己的毛发,而导致毛发缺失。同时伴有行动前不断增加的紧张感和行动后的轻松,满足,愉快感。虽毛发缺失部位可有瘙痒和刺痛感,但拔毛时并无疼痛感。儿童期性别患病率无差别,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
攻击行为
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2-3岁时主要的表现为反抗、过分苛求、不服从、易受挫折、嫉妒、吵架、打架、生气、不服惩罚、尖叫、自私、喜怒无常、发怒、喧闹、爱发牢骚。
4-18岁时的主要表现为争吵、吹牛、自私、要求被关注、破坏自己或他人的物品、不听话、嫉妒、、打架、尖叫、炫耀、顽固、喜怒无常、喋喋不休、戏弄别人、发脾气、威胁他人、行凶、威胁或恐吓他人;打架;用危险的武器来对付他人;身体攻击;攻击动物;偷窃;强迫性性行为。
退缩行为
是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交往游戏,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与自己熟悉的人在一起,还是#p#分页标题#e#能高高兴兴地谈笑与玩耍,一旦改变他的环境,就会表现出恐惧、害怕、不安,一直要到再度回到父母、家庭环境中才能安静下来的不良行为。是小儿行为问题中最常见的一类表现,是小儿无特别原因而表现出的以遇到新环境和陌生人为主要诱因,多见于5-7岁的儿童,女孩显著多于男孩。这类儿童年龄较小时,父母除发现他们性格比较安静、不大愿意与小伙伴玩耍外,常常不易发现其退缩行为,而入幼儿园或小学时,退缩行为就会明显暴露出来,表现为紧张、害怕、拒绝上学,不过逐渐熟悉环境以后,孩子退缩行为的症状又会逐渐减轻。
依赖行为
是指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这种儿童独立生活能力特别差,对父母过分依赖,如已能独立行走了,还总喜欢让妈妈抱着,站立时则紧紧抱着妈妈不放,或紧紧依偎在妈妈身旁,不愿与小朋友玩耍,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这样的儿童稍大以后,对任何事情都没有主见,不能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任务,过分相信成人或别的孩子,什么事情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许和帮助。在家依赖父母,在社会上依靠别人或同龄朋友,在学校依赖教师。由于事事都依靠别人的帮助,或者干脆要求别人为他干。因而显得懒惰、无能和退缩。由于感情上的过分依赖,又会表现得懦弱和过于敏感。
分离性焦虑
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出现以下症状中的三种或更多种:
离家或与主要依恋对象离别时会发生复发性过度悲伤;
持久过度担心失去依恋对象或担心依恋对象可能受伤害;
持久过度担心不幸事件会导致与主要依恋对象分离;
因害怕分离而持久地不愿意或拒绝去学校或其它地方;
对单独呆着、身边没有主要依恋对象会有持久过度的焦虑;
对不挨着主要依恋对象睡觉、离家睡觉长时间不情愿或拒绝;
反复做离别的噩梦;
当分离发生或被期望发生时,反复抱怨身体不适如头痛、胃痛、头晕、恶心等。
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父母遗传的焦虑气质;家庭成员的示范作用,父母不适当的强化方式,父母的过度关注有关。
神经性尿频
指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时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时仅几滴,睡眠时无尿频。在受惊吓、精神紧张时易使神经功能失调而发病,以4-5岁的儿童为多见。
神经性呕吐
神经性呕吐,又称心因性呕吐,可看作是精神因素的躯体反应,它常无恶心而反复呕吐,呕吐亦不费力,吐后往往即可进食,不影响食欲、体重的心理疾病。体检和辅助检查没有任何器质性疾病表现。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为多见。多由于不愉快的环境或心理紧张而发生,也可能是反对父母或对家庭施加压力的一种手段。
性识别障碍
性识别障碍指的是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行为与自己真实的解剖特征相反。如男童好穿女装,行为爱好像女童,或持续否认自己身体具有男性的解剖特征,多见于3~7岁儿童。正常儿童在2岁左右,就能模模糊糊地区分其他幼儿是与自己一样还是不一样,玩耍的行为就有性别的差异,在3岁左右即可识别自己是男是女。
孤独症
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征的疾病。
男、女孩发病率之比为3:1-5:1;但是在智力严重落后的孤独症患者中不存在性别差异。换言之,女性孤独症患者IQ一般比较低,而且其发展也比较差。一般到2岁时孤独症症状已经很明显;到3岁时就可以被确诊;但大部分在5岁左右才确诊。
根据父母的回忆、家庭录像以及临床医生的观察,孤独症儿童很小的时候就出现了不良表现:语言、非语言的社会交往能力障碍,缺乏眼对眼注视、情感交流和依恋,可能对他人视而不见,无法进行合作性游戏,特别满足于独自待着,很难理解和运用表示高兴、欢迎、害羞、害怕等情绪的手势、姿势。
还有一些刻板重复的动作:眨眼、摇摆、脚尖行走、旋转、用胳膊或手掌或手指拍击,重复自己的请求,用手摩擦物体表面,反复舔东西、反复嗅东西等等。重复性动作是孤独症儿童启动自我活动的能力缺陷所导致的。他们有时将别人称为“我”,把自己称为“他,她,他们,你”;想要什么东西时往往说“他想要”,而不是“我想要”。
一些刻板的兴趣是沉迷于某些玩具、吸尘器或数字,收集一些无价值的物品,或无休止地谈论某样物品,一旦这个物品丢失便会非常不安;他们的游戏行为非常严格,缺乏社会性模仿和想象,他们在游戏时不会假想或使用符号或形成主题。一旦环境或作息改变,他们就会非常不安。
在智力活动方面,有研究表明,80%以上的孤独症儿童存在智力迟滞有些孤独症儿童在需要抽象性的概念性思维、语言和社会技能的任务中成绩往往比较差,在非言语任务(如测验视知觉-动作技能的积木图案任务)中得分往往较高。
部分患儿保留甚至表现为超常的特殊#p#分页标题#e#能力如:惊人的记忆力,数学能力,计算日期的能力,词语、音乐和美术方面的才能等;这样的个体常被称为“白痴天才”。
孤独症儿童的行为问题主要有攻击、发脾气、暴怒、多动;心境变化突然,常常有不适当或过度的恐惧和焦虑;自伤行为包括撞头、咬手、抓伤身体、抠眼睛和拽头发等。
有的孤独症儿童开始似乎发展得很正常,但突然就不能跟上正常的发展步伐,或出现退行,并出现明显不同的发展过程;还可能出现迅速发展与发展迟滞过程混杂出现、正常和异常发展顺序交替存在的奇特发展模式。
遗传因素被认为是引起孤独症的主要原因,此外,早期神经发展异常,医学疾病和产前/生产时困难也许也能说明一小部分孤独症。
总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况,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儿童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医生和你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