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发起“自闭症日”爱心行动 12名志愿者看望自闭症儿童
4月2日是世界自闭症关爱日。一大早,太原师范学院学生马婷婷,匆忙赶往太原市语言听力康复中心,她要和其他几名义工一同去看望那里的自闭症孩子们。
“患有自闭症的孩子会是什么样子?”“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和孩子们沟通?”“孩子们是否能接受我们”……马婷婷是第一次接触患有自闭症的孩子,一路上,她的脑海里闪过这些问题,既兴奋又焦虑。
3月31日,本报关注自闭症孩子的专题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很多人表示要看望这些孤独的天使,表达社会对他们的关爱。为此,在4月2日当天,本报组织了12名志愿者前往太原市语言听力康复中心,探望那里的自闭症孩子。
用心与孩子沟通
来到太原市语言听力康复中心参与爱心行动的志愿者有12人,他们分别来自太原义工联合会和太原师范学院轻尘义工。除了太原义工联合会的义工曾接触过脑瘫儿童之外,轻尘义工从未参与过类似的活动。
“这些孩子都挺可爱的,很乖,就是很难和他们沟通。”来自太原师范学院轻尘义工协会的马婷婷说。
轻尘义工协会会长黄银萍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这样的孩子,他们很可爱,但是在沟通的时候,发现他们跟本不理会你说些什么,好像外面的一切都和他没有关系一样,很让人揪心。”
王建强说:“我是心理咨询师,对自闭症有了解,这些孩子的沟通能力、理解能力都障碍,所以必须用更多的爱心和耐心与他们沟通。”
呼吁更多爱心
因孩子始终无法完成动作而懊恼的李先生,快到11点下课的时候还没有回到教室,当志愿者出门寻找的时候,发现他一直在门口站着,时不时从窗子里看看儿子涛涛的学习情况。
“现在我和爱人轮流照顾孩子,每天都要有一个人全天跟着他,要不孩子不一定会发生什么事呢。这也是长时间的压抑让我没控制住脾气。”李先生说,“现在冷静下来我也知道自己做的不对,孩子得了这个病,应该慢慢来。”
对于依旧在教室教导涛涛的马婷婷,李先生说:“没想到这些志愿者们这么有耐心,一般人遇见这样的孩子早就烦了。”
在阳台上的活动室里,明明一直在转圈跑,一圈又一圈。他的爸爸张先生怕他磕着碰着,一直跟着明明,也在一圈一圈地跑。志愿者曹伟看到这样的情况,赶紧过去“接班”,张先生这个时候才算能站下休息一会。
“我这是第一次接触志愿者,有了他们我今天轻松多了。”当问到是否放心志愿者照顾自己的孩子时,张先生说:“放心,当然放心了,看到他们今天能这么有耐心地和孩子沟通,我信任他们。”
志愿者的爱心和耐心,同样得到了康复中心工作人员的称赞。“自闭症孩子内心是孤独的,他们比其他残疾的孩子更需要社会的关爱。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社会爱心组织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来。”太原市语言听力康复中心主任李文平,同时也表达了对《山西青年报》积极策划组织此次爱心活动的感谢。
相关链接
世界自闭症日
根据联合国大会2007年12月通过的决议,从2008年起,每年的4月2日被确定为世界自闭症日(World Autism Aware-ness Day)。以提高人们对自闭症的认识和关注。
自闭症的概念由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专家莱奥·坎纳于1943年首次提出。自闭症也称孤独症,与唐氏综合征等疾病不同,它不会影响患者的面容,因此自闭症患者容貌与正常人没有区别。
自闭症的症状一般在3岁以前就会表现出来,主要特征是漠视情感、拒绝交流、语言发育迟滞、行为重复刻板以及活动和兴趣范围的显著局限性。自闭症的病因尚无定论,目前主要有神经系统损伤、脑的特定部位功能低下、多巴胺系统缺陷、遗传、病毒感染和免疫缺陷等10余种观点和假说。
现代医学手段还不能从根本上治愈自闭症。专家说,2岁至6岁是自闭症最佳治疗时机,越早治疗越好。目前针对自闭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行动疗法、药物疗法、食物疗法和心理疗法。
潘基文秘书长2008年4月2日发表致词,呼吁世界各国关注自闭症患者及所有残疾人士的权利和福祉。
潘基文表示,2008年是《联合国人权宣言》60周年,《残疾人权利公约》也有望于2008年生效,在这一年纪念第一个“世界自闭症宣导日”适逢其时。潘基文说,自创立以来,联合国家庭一直致力于促进残疾人,包括发育障碍儿童的权利和福祉,今后也将继续致力于此。
(责任编辑:王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