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唱又跳,自闭症患儿变演员
宝宝们统一身着黄色T恤,或坐上小板凳唱歌,或骑小车拍篮球,动作虽谈不上整齐,倒也利落,偶有人溜号,但在老师的提醒下马上跟上节拍集中注意力……这些孩子外表可爱,却曾孤独冷漠,不愿与人交流,整天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都患过自闭症。4月2日是第三个世界自闭症日,解放军463医院联手沈阳市残联共同举办“和你在一起”主题文艺演出,演员是一群经过康复治疗的自闭症宝宝,最大的16岁,最小的3岁。
明明今年初三,是这些孩子里年龄最大的。听463医院行为儿科王洪主任介绍,明明在3岁时被发现患有自闭症,之后13年里一直坚持康复训练,如今,他不仅能与人交流,还做得一手好饭菜,去年,他还获得学校学习标兵的称号。当天,他先后为大家演唱了《感恩的心》、《怒放的生命》等三首歌曲。每次演唱结束,明明都不忘鞠躬感谢爸爸妈妈和王洪阿姨。
乐乐的妈妈告诉记者,乐乐到两岁时还不会说话,对一些指令也听不懂,常常一天都不说话,大小便也不知道……看到儿子的异常后,她带着宝宝来到463医院看病,查出孩子得了自闭症。坚持康复治疗两年,乐乐变样了,爱说话了,听懂话了,也知道表达情感了。“乐乐也表演了手鼓《铃儿响叮当》……”听得出来,乐乐的进步让妈妈感到幸福。
本报记者 李靖
实习生 张灿师
孩子一岁半 就要观察是否异常
“今天参加演出的孩子在一两年前的今天,还不能和人交流,也听不懂话,更谈不上像今天这样演节目。而经过训练治疗,孩子们做到了。”王洪主任说,这离不开社会和家庭的努力,事实上,自闭症患者更需要家庭的关注和鼓励。
“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我们发现,仍有一些人对自闭症早期症状没有认识,常常把孩子的一些怪现象归结为发育晚,听力有问题等等。”自闭症最早发现时间往往在2岁左右,四五岁有些偏晚,不利于恢复。事实上,自闭症宝宝在早期会有特异性表现。对此,王主任提醒家长,一定要有针对性地对1岁半以上的宝宝进行细心观察,孩子喜欢独自玩,不愿意理人,在与其沟通时没有眼神和肢体的交流;1岁半以上的宝宝语言能力迟缓,还不会开口说话,或者说话能力倒退,即使有一定的语言能力,也只是重复别人说过的简单语言,不能理解语意等等……如出现上述这些表现中的一项或多项,家长就应带宝宝去医院就诊,以防延误治疗。
本报记者 李靖
实习生 张灿师
治疗自闭症 要赶在6岁前
沈阳市儿童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郭海燕介绍,儿童孤独症是广泛发育障碍的一种疾病,也称自闭症,通常在3岁以内起病。目前该病具体病因不明,可能和遗传、感染、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所以没法预防,最好是早发现、早治疗。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刻板重复行为及狭窄兴趣,是孤独症的三大症状。“对于孤独症患儿来说,6岁前治疗、训练是关键。早期治疗,约半数的孩子能恢复正常。”
本报主任记者
唐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