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家里待不住学校不愿留 路在何方(图)
4月2日,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自闭症(孤独症)日”。今天就是第三个纪念日。按上世纪90年代的医学教科书上的万分之四的发病率推算,武汉目前有近4000名孤独症(自闭症)患儿,而且,这还是个保守的估算,这个数字随时间推移还在增大。这个特殊的群体,亟需社会给予关注和关爱。
“星星的孩子”不说话
马欣(化名)今年13岁了,按正常情况,他至少要上初中一年级了。可是,他仍坐在武昌一家特殊儿童教育中心的小教室里,用电脑学习拼音打字。身高1.72米的他,趴在电脑旁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缓慢地敲着键盘,一边念着“花,花朵的花——”
著名影星达斯汀·霍夫曼在影片《雨人》中,塑造了一个成人孤独症患者的形象,从此,“雨人”就成为孤独症患者的代名词。也有人形容,孤独症儿童就如同星星的孩子,他们一不小心掉进人间,于是“目中无人”地生活在自己狭小的空间里……
马欣就是这样一个孩子。据他年逾七旬的外婆讲,马欣小时候因爸爸妈妈忙着上班,带养他的主要是外公外婆。在他3岁左右的时候异常突然出现:仿佛一夜之间被偷走了灵魂,他不再和家人有目光对视,不再亲热家人,喊他也不搭理。不再主动说话的他渐渐喜欢上了会旋转的东西——每当看到别人家的厨房排风扇,他都会停下脚步观望,如果够得着他一定要去摸摸;家里的洗衣机、电风扇也是他的最爱,这样的好奇心也埋藏着风险,于是家里的电扇全是缝很细的塑料扇——怕他把手戳进去。
不愿意相信马欣是患了病的家人最后还是求助于医生,诊断很快就得出:马欣患上“自闭症”(又叫孤独症)——他的世界里没有别人,他的童年只在自己的世界里默默长大。
屡次求学却屡遭婉拒
从3岁起,马欣没有上普通幼儿园,而是被送进了武昌梨园一家特殊儿童教育中心做康复训练。在那里的孩子,和马欣有着大致相同的表现和遭遇。由于生活不能自理,每天由外公陪他进进出出。
据外婆讲,到7岁的时候,家人就为马欣物色小学,想让他接受正常的义务教育。但这一想法几乎成了幻想。
起初,家人托人说好话把马欣送到梨园附近一所小学。在学前班试读了一天,老师发现他不仅坐不住,还像个“巡视员”一样在教室来回走动,不时去敲敲同学的桌子,正常的课堂秩序因他无法继续。
公办的小学是上不成了,家人又四处找关系,把马欣送进岳家嘴附近的一所专为农民工子弟办的私人学校。有了前一次的教训,家人还花钱雇了一名高中毕业生给马欣当同桌陪读,任务是进进出出看好马欣。直到2008年春节前后,岳家嘴要修立交桥,学校被拆。
别的学生都转走了,家人再次给马欣找学校,但几家学校均不接受,最后汉口古田一所聋哑学校的校长答应让他在培智班跟读,一家人也跟着到学校旁边租了套房子陪着,然而不到一月,老师被马欣烦闹得不行,找到校长把他“赶了出来”。
“小雨人”路在何方
“他在家里摔东西,我们都掐不住了。”替外孙求学无门后,外公外婆最终决定还是让马欣回到特殊儿童教育中心,做康复训练。他们对比了几家特教中心,发现康复费用每月从900元到2000多元不等,于是就选了个离家近且收费较便宜的。
然而,马欣带来的烦恼远没有结束。如今,1.72米的马欣完全像个大人——走路可以把70多岁的外公外婆远远地甩在后面;坐在车上,经常大喊大叫招来他人异样的眼光;即使在特教中心,他的情绪有时也难以控制,时不时会摸一下或推一下别人。
然而,只要马欣一开口说话却又与他的年龄极不相符,因为他主动说的并不多,说得最多的也总是那几句话,如“要上街街”“要去上幼儿园,玩滑滑梯”等。
马欣的外婆叹息道,以后指望到正规学校读书似乎行不通了,希望政府有关方面能设立专门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机构,毕竟他们需要更专业的指导和教育,为了今后生存学些起码的技能。
(责任编辑:永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