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孤独症康复关键在于早期治疗
儿童孤独症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行为刻板重复和对环境反应奇特为特征的疾病,大约每1万名儿童中有2~4例。2/3的患儿出生后即有孤独症表现,1/3的患儿在一两岁时基本正常,以后才有异常。本症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目前研究认为,孤独症是一种终生疾病。
典型病例:强强今年6岁,看起来与同龄的孩子没有区别,但是他8个月时,妈妈要抱他,他不会伸手做出期待被抱的姿势,妈妈抱起他后,他不贴近妈妈,也没有高兴的表现,妈妈要吻吻他,可他总是往后仰,回避妈妈的亲吻,妈妈对他微笑时,他却会很不自在地把眼光闪开;1岁时,喜欢独自呆在一旁,或目光凝视,或独自微笑;上托儿所后,他也很少跟别的孩子玩耍。近来,强强常常独自喃喃自语,别人既听不清,也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他偶尔开口,也是你我不分。强强玩玩具也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他对会旋转的东西有一种特殊的兴趣,特别喜欢玩,如陀螺、杯盖等,总是爱不释手,且不许别人碰,如果谁动了他喜欢的玩具,他就会大吵大闹。他不仅喜欢玩,而且特别喜欢看,如吊扇、排风扇等,还要一会儿开,一会儿关,每次妈妈带他去商店,他总要看看是否有吊扇,还要千方百计寻找开关。
像强强这种在儿童早期就出现的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和行为奇特为主的疾病,就属于“儿童孤独症”。有许多家长对孤独症的发病及其预后不是很了解,在中国大部分家庭为独生子女家庭,有些父母即使发现了孩子的异常表现,也没有引起重视,因为他们没有接触过正常儿童,不能切身体会到正常儿童的发育规律,这也造成了就诊时间的推迟。据统计,中国孤独症患儿平均诊断时间要推迟6个月左右,这也在客观上造成了疾病的程度加重。还有一些医生对孤独症的认识比较落后,宁可认为是单纯的语言发育迟缓,也不愿意承认是孤独症,这也人为 地推迟了诊断时间。孤独症的治疗,干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
其实早期发现儿童孤独症,并不难。重要的是家长要注意观察,细心比较自己孩子与其他孩子发育不同的特点。如果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或有自闭症倾向,家长们既不要惊慌胡乱投医,也不要听任其自然发展,正确的态度应是积极的去正规医院配合治疗,最大限度的提高治疗效果。
“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是孤独症康复的一个重要方针,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能够在最早的时间内确诊,然后得到科学的干预,治疗是最好的。
孩子大脑快速发育时在3岁左右,此时脑容量已经可以达到成年人的70%以上,理解力等各个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因此,在大脑刚刚开始分化的时候,但是有些工能并没有发育健全,可塑性是最大的。在孩子36~48个月之间,在这个阶段治疗成功率是最大的,效果也最好。如果当许多功能分化结束,再重新分配就很困难,治疗效果也会随之降低。
因此,当你发现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发育不同,出现社交障碍、兴趣爱好狭窄、行为动作单调刻板、言语发育迟缓等时,应该及时到正规专业机构诊治,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相关链接】
儿童孤独症的发病特点应该引起家长的注意:
第一,出现退化现象。有许多患儿两岁以内发育正常,到30~36月时出现功能倒退,即原先有的功能突然很快消失(尤其是语言退化最明显,其次是大小便的功能退化。这时家长应该意识到为什么自己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能力却没有进步?
第二,各项功能停留在2~3岁左右。一部分患儿虽然没有明显的功能退化,但是其能力发育,从2~3岁开始就没有进步,思维能力也在此基础上停滞不前。以上两种特征都是其他疾病所没有的。从此可以看出,儿童孤独症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症状有所减轻甚至好转,这仅仅只是一些家长的美好愿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