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再孤独
●健 康●孩子不再孤独通讯员 周建跃 温红蕾受访专家: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 徐海青 主任医师 昨日,在省妇幼保健院儿童早期发展训练中心,循着欢快的歌声,我们看到十几名4岁左右的孩子伴着儿歌起舞。与其他孩子动作流畅不同,这些孩子做舞蹈动作时需要身后的家长手把手提醒,这些孩子便是孤独症儿童。 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徐海青介绍,由于孤独症孩
■特殊儿童
一个意义深刻的名词
儿童孤独症又被人们称为儿童自闭症,临床上以严重孤独、对别人全面缺乏情感反应,言语发育障碍,刻板运动和对环境缺乏反应为特征的精神疾病。发生率大约在4-6%。。
可见于全世界各民族、各人种及不同社会背景和家庭中,发病于婴幼儿期,少数儿童4-5岁时症状才很明显,是一种终生性、固定性、严重的全面精神发育障碍疾病。患病的男女比例为4-5:1,近年孤独症儿童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孤独症孩子一般都具有几个核心症状,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语言发育落后,到了开始讲话的年龄,但有些孩子开始自言自语,或者已经有了语言,但不会去运用这种语言,只是单纯重复模仿;
交往障碍。这些孩子往往不会跟同龄的孩子发展友谊,也不会跟大家一起分享这种快乐。只要一到集体环境里面,便很快从这个人群当中走到另外一个墙角、角落,自己玩耍,很难参与到集体的游戏当中;
刻板、重复,兴趣狭窄,玩的东西跟正常孩子有区别。正常孩子可能对某些玩具非常感兴趣,但是这些孩子往往着迷一个无生命体的东西,比如有些孩子可能对化妆品的盒,牙膏或者看电风扇旋转的东西,他看的非常着迷,而且可以一看一两个小时,而且兴趣也没有同龄孩子那么广泛。
■特殊儿童
给家庭蒙上阴影
特殊儿童家长常常陷入困境,首先是怀疑,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会得这种病,一旦确诊,又幻想着自己的孩子可能是暂时的,一旦发现自己真正成了特殊儿童家长时又都充满了恐惧,夫妻双方互相指责。
孤独症的治疗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进步十分缓慢,很多患儿的家长为了陪伴孩子治疗以牺牲自己的工作事业为代价,而一段时间之后,看着并无变化了孩子,家长往往陷入焦虑、自责、急燥的情绪中,很容易激化矛盾、甚至导致家庭的破裂。同时,由于传统的观念,社会对这部分人的态度还有许多错误的认识。认为他们是白痴、弱智等,见了他们就取笑作乐,不让自己的孩子与他们接近,视他们为传染病人。
经济困难、家庭破裂、社会歧视、父母一方失去工作等,这给更需要关怀的孤独症儿童带来了更多的问题。
■早期干预
让孩子有了希望
患“儿童孤独症”的孩子如得不到及时治疗或干预,任其发展下去,轻者会出现生活、学习因难和社交障碍,中、重度患儿将来会完全丧失社会化功能,不仅生活不能自理,还可能伴有自残、自毁或攻击性行为。
因此,早期发现便尤为重要,而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便是发现问题的第一医生。早期发现,并不是一件复杂工作。只要家长注意观察,细心比较孩子与其他孩子发育不同的特点,并及时到正规医院诊治,就会得到答案。如果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或有自闭症倾向,家长们既不要惊慌胡乱投医,也不要听任其自然发展,正确的态度应是积极地去正规医院配合治疗,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害从而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而0-6岁是个体神经系统结构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生理发展、知觉发展、动作发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较大、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
根据大量的研究及省妇幼儿童保健科多年来干预治疗结果显示:自闭症儿童早期行为可塑性大,部分儿童坚持早期系统科学的干预后,是可以被常人所接纳而回归主流社会。他们可以像同龄儿童一样接受义务教育,少数甚至可以接受高等教育,有的可以学到一技之长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最基本的可以提高其自身生活质量,减轻家庭负担,早期诊断、尽早干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