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统合失调简介
近代的教育专家经过研究与实践,得出结论:是小家庭和都市化生活,大人对幼儿过度保护要求太多,加上剧烈竞争的教育方式亲子关系僵化和紧张而引起的感觉统合不足,由于感觉统合不足引发的学习、生活、活动障碍的问题愈来愈多。主要表现为:
1、攻击性行为:咬人、抓人,攻击性强,经常欺负别人,自己感觉高兴。
2、胆小、不合群:不和同伴游戏、交谈。个性孤僻,不合群,在团体中很难交到朋友.
3、多动:从不听大人的话,喜欢自己玩。容易分散注意力。
4、动作不协调、手脚笨拙:同手同脚,不会穿衣、扣纽扣,拿筷子,不会单脚跳、拍球很笨拙,写字或绘画.或者虽然会做这些,但比同年龄的孩子慢很多。
5、语言发育迟缓: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愿。
6、偏食挑食:只吃某种食品。
7、不良行为:咬手指、习惯性阴部摩擦、流鼻涕、常常不知所措的哭闹等。
8、怕黑、怕高、晕车,常把6写成9,左右颠倒、不分。
1970年欧美、日本先进国家,问题儿童日趋严重,经数百位专家共同研究,终于1972年由美国南加州大学爱尔丝博士提出感觉统合失常学,认为是小家庭结构造成婴幼儿感觉学习不足。
爱尔丝认为最主要原因有:
胎位不正所产生固有平衡失常;
活动空间太小,爬行不足所产生前庭平衡失常;
父母太忙碌,造成幼儿右脑感觉刺激不足;
早产或剖腹生产,造成触觉学习不足;
祖父母采用传统方式,要求太多或太放纵;
洁癖症母亲或保姆造成幼儿触觉刺激缺乏及活动不足;
要求太多,管教太严,产生拔苗助长的挫折;
保护过度或骄纵溺爱,造成身体操作能力欠缺;
过早用学步车,造成前庭平衡及头部支撑力不足;
延误矫正,造成幼儿自信不足和不良习惯的定型化;
当大脑对感觉信息的统合发生问题时,就会使机体不能有效运作,此即感觉统合失调。国外报道其发生率为10%~30%,北京报道为10.3%~35.9%,呼市地区轻、重度失调率为18.46%、6.65%。目前,感觉统合失调已经成为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儿童的心理健康。据某幼儿园对本园400名3岁至6岁的学龄儿童通过心理适应性研究的测试,结果发现有24.6%的学龄儿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感觉统合失调已经是不容忽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