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母爱“唤醒”更多自闭儿童
3月21日,丛培秀对孩子进行口型训练。(首席记者 邹红阳 摄)
环翠区残联开办的一所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内,多是“星星孩子”。孩子们有一位老师叫丛培秀,也是一名自闭症儿童的母亲。
从发现女儿患自闭症到用爱“唤醒”沉默的女儿,丛培秀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2008年,看着女儿的自理能力逐步提高,丛培秀又投入到了自闭症康复训练工作中,她希望用爱心照亮更多“星星孩子”的孤独天空。
母爱让她成为康复“行家”
说起这份工作,丛培秀总会说,是女儿孙宸给她的。
“因为女儿患有自闭症,我才会去学习康复训练方法。”丛培秀说,孙宸出生时和其他孩子并无不同,但到4岁前却难以说出完整的句子,而且对所有人的呼唤都置之不理。
2000年,丛培秀带着4岁的孙宸到北京一家医院检查,孙宸被确诊为重度自闭症。为了女儿将来能够融入社会,2001年,丛培秀辞掉了工作,揣着向别人借的1万元钱,带着女儿踏上了求医之路。
在青岛一家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中心进行了几个月的训练,孙宸终于喊出了“妈妈”,这让她坚定了对女儿进行康复训练的信心。于是,在孙宸进行训练时,丛培秀就在旁边“偷师”。几年来,她记下了六七本厚厚的训练笔记,这见证了她的执着,也成了她开展个性训练的“课本”和教材。
她愿作更多自闭孩子的妈妈
经过5年的努力,孙宸走出了沉默的世界,丛培秀也成了自闭孩子康复训练的“行家”。
2008年,丛培秀来到环翠区残联开办的这家康复机构。
自闭症儿童林林(化名)刚来时整天哭闹,丛培秀就将林林带回家观察了一个周,发现哭闹是因为没有甜食吃引起的。在丛老师和孩子的家长密切配合帮孩子戒了甜食后,林林的情绪恢复了正常。
因为爱,丛培秀常将孩子带回家住以了解孩子的脾气。“对待这些特殊的孩子,丛老师比我们这些父母合格多了。”林林的妈妈说。
“看到他们慢慢有了进步,我比谁都高兴。”丛培秀告诉记者,能让这些自闭症孩子走出困境,自己付出的再多也值得。(本报记者 郑晓蕾 实习生 唐晓蓉)
双举海参杯“十佳母亲”评选活动将持续至母亲节。如果您身边也有令人感动的母亲,请您拨打本报移动热线15806300630向我们推荐。
爱心寄语:
丛老师将对女儿的爱倾注到了其他自闭症儿童身上,她的爱心和责任心让我们佩服。
———同事车晓瑜
您不仅为每个孩子制订不同的训练方法,还精心照料他们的生活。将孩子交给您,我们放心!
———小宇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