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满足康复需求 让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日前,全省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在哈尔滨召开。作为残疾人工作基础的残疾人康复事业,历来都是残疾人最关心的话题。为满足残疾人康复需求,使其像正常人一样参与社会生活,近年来,我省残疾人康复工作紧紧围绕“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加强“两个体系”建设,让更多的残疾人受益。
家门口享受科学康复
在齐齐哈尔市铁锋区通东街道繁荣社区残疾人康复站,记者见到了正在进行腿部康复训练的丁五一老人,她告诉记者,自己患偏瘫多年,右半侧身体活动不便。自从去年3月社区成立残疾人康复站后,她就和邻居们搭伴来锻炼。坚持至今,她从开始只能做些手部运动的器具,到现在可以做全身运动了。谈到身体的康复,丁五一高兴地对记者说:“这都是孙丽华的功劳!”
孙丽华患有先天佝偻病,每走一步路,腿都钻心的痛。即使这样,自从孙丽华成为繁荣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后,她不再把自己当成一名残疾人,而是“为残疾人服务的人”。社区残疾人康复站成立后,孙丽华在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康复科接受康复专业知识培训合格,成为一名社区康复协调员。小到帮行动不便的残疾人交水电费,大到为残疾人制定康复计划、指导其借助器械锻炼,孙丽华的康复协调员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更令孙丽华欣慰的是,齐齐哈尔市将残疾人康复协调员纳入政府公益性岗位,每月能拿到600多元工资。
像繁荣社区这样的残疾人康复站,在我省不止这一家,为使残疾人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康复服务,我省在104个县(市、区)开展了规范化的社区康复工作,创建了12个全国和14个省级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县),初步形成以康复技术指导中心为龙头,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残疾人社区康复站为载体,以社区康复协调员为枢纽的康复体系,使全省社区康复工作的组织管理、技术指导和康复服务网络得到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针对康复技术人员数量少、业务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我省计划用三年时间培训一万名社区协调员,充实到城市社区及乡村残疾人康复站。仅2010年我省就培训社区康复协调员3112人,并为3名康复技术人员提供外出进修学习的经费。
还贫困残疾儿童有梦的明天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齐齐哈尔市聋儿康复中心,记者见到了正在上语训课的小浩然。尽管小浩然的发音并不十分清晰,但守候在旁的母亲王桂芝仍是一脸笑意。“孩子现在变化可大了!以前连妈妈都不会叫,现在简单的交流不成问题了。”今年七岁的浩然患有重度耳聋,来自低保边缘家庭的他有幸于2010年接受了由政府出资实施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并享受在康复培训中心进行免费康复训练的优惠政策。王桂芝激动地说:“让他重回有声世界,单凭我们家长的力量是无论如何也实现不了的,政府的资助改变了孩子的一生。”
省残联康复部部长杨雁妮介绍说,小浩然能有今天的进步得益于我省实施的“中国残联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该项目对0~6周岁符合条件的有康复需求的聋儿、孤独症、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等各类贫困残疾儿童提供抢救性康复救助服务,配置辅助器具。2010年,我省已为75名贫困聋儿免费提供助听器和为期一年的康复训练,为20名贫困聋儿进行人工耳蜗手术和术后免费一年的康复训练任务。80名贫困肢体残疾儿童得到了康复训练的费用补贴,45名贫困孤独症儿童和120名贫困智力残疾儿童接受了免费康复训练。
制度保障残疾人康复需求
“‘良肢’这个词不能用,老百姓可听不懂。”在齐齐哈尔市残联会议室,康复机构专家们和残疾人工作者正#p#分页标题#e#在热烈的讨论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正积极制作一张集“康复知识、训练、指导示范”于一体的内容通俗易懂的“残疾人康复服务知识光盘”,要赶在全国助残日之前发到残疾人手里。齐齐哈尔市残联理事长侯一枝说:“由于文化水平的因素,很多农村残疾人对我们发的康复手册、康复知识宣传单等资料看不懂,给康复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光盘的讲座直观实用,指导残疾人在家中做康复训练,为残疾人节省了许多开销。”
我省220万残疾人中,大部分生活在农村或城市低保家庭,康复救助项目只能帮助部分残疾人,因此残疾人康复政策保障体系建设成为我省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重中之重。杨雁妮告诉记者,我省正逐步推进对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重残、低保家庭残疾人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补助,保障残疾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并逐步将残疾人康复纳入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内容,特别是将社区精神卫生工作、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残疾预防工作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努力将白内障复明手术、精神病治疗、畸残矫治手术、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等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围,在保障残疾人的医疗康复需求等方面,残联将与相关部门合力推进,使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得到制度性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