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残日:特别的爱送给特别的你
![]() |

12日,在济南天桥区某家特殊教育学校学,一支名为“小蜗牛”的琴中鼓乐队正在进行鼓乐训练。在全国第二十一个助残日来临之际,该学校与济南市精神卫生中心联合开展了医教结合、扶残助残活动,为19名特困生发放救助款的同时帮助孤独症及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免费治疗、康复及咨询等服务,并通过陶艺、音乐、烹饪与康复训练结合的趣味课程,帮助学生逐步解决身心问题。
脑瘫、孤独症、智力低下,这是一群生活学习在特殊教育学校里的孩子。但就是这些特殊孩子,却组建了一支名为“小蜗牛”的琴中鼓乐队,他们手握鼓槌,随着伴奏敲打出优美的音乐,用自己的精彩表演感动了众人。
第一个表演的是六年级的马程,他是一个脑瘫儿,今年14岁,虽然走路不稳,但他依然坚持自己走到琴中鼓前,并拿起鼓槌。随着《歌声与微笑》的伴奏声响起,马程开始敲打起来。在马程演奏的同时,另一名五年级同学张金不由自主地离开观众席,来到马程面前,拍着双手,与音乐应和着。尽管有老师上前,想让张金回到观众席,但他不为所动,完全陶醉在音乐的世界里。
接着,轮到张金表演了,虽然患有唐氏综合征,但一拿到鼓槌,听到《我不怕》的背景音乐,他立即显得格外精神。音乐停止,张金敲打完最后两下,竟然激动地站了起来,双手张开,迎接他的是满场的喝彩声。“我喜欢音乐,感觉很快乐。”张金对记者说。最后一个出场的是刘洋,读四年级的她属于智障和肢体残疾。伴随着一曲《好日子》,刘洋手中的鼓槌上下齐舞,快乐的笑容不时地展现在脸上。
“太令人惊讶了,真没想到”“太棒了”……观众席上众人的掌声和啧啧称赞,让这些智障孩子的脸上满是幸福和骄傲。
“孩子们在音乐中感受到大家对他们的认可,收获了自信,感受到了成功,他们真是太不容易了。”琴中鼓乐队的指导老师王晓燕说,学校今年3月初才购买的琴中鼓,孩子们能练到正常弹奏的程度,让她很欣慰。
王晓燕认为,应该让这些肢体不太协调的孩子动起来,在音乐中接受康复训练。一次逛琴行时,王晓燕无意中发现了琴中鼓。“这种乐器外形和架子鼓差不多,但多了三个鼓面,表现力强,还简单易学。”今年1月初,学校未买鼓前,王晓燕开始带着学生用筷子练习。“尤其是脑瘫孩子,根本拿不住,但他们又很感兴趣,只好手把手地教。”经过挑选,刘洋、张金等6名同学组成了“小蜗牛”琴中鼓乐队。“取这个名字,寓意小蜗牛的执著精神,虽然走得慢,但一直朝前走。”王晓燕说,最令她难忘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孩子们突然大声喊出,“我找到感觉了,太爽了。”
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有的患孤独症,有的智力低下,有的智力残疾,大都不爱说话。但不少孩子对音乐非常敏感,乐队成员每天跟着老师练习敲击琴中鼓,并逐渐跟随伴奏音乐完整地演奏曲子。
“这对他们是一种心理上和肢体上的训练。”王晓燕说,经过近三个月的练习,孩子们最大的变化在心理上。“笑得多了,和老师更亲了,也爱上学了。”王晓燕说,孩子们从演奏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找到了成功的感觉,会有助于孩子们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5月14日,全国助残日前一天,“小蜗牛”琴中鼓乐队还将受邀参加山东省残联和智协共同举办的庆祝2011全国助残日山东省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联谊会,在现场表演,这让孩子们内心充满了渴望和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