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残疾人康复机构 有望挥别无证经营
■南城复康特殊儿童训练中心,一患儿正在接受治疗
■东城明昕聋儿语言康复中心,一患儿在老师的指导下识字发声
昨日上午,副市长成洪波率市残联、教育、民政等各部门负责人,先后来到南城复康特殊儿童康复中心、明昕聋儿语言康复中心进行现场调研,并召开了残疾人康复服务专题调研座谈会,共同研讨解决民营康复机构的合法经营、规范管理以及扶助办法等问题。
“康复师考到资格证就跳槽”
一踏进南城复康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的大门,成洪波就关切地问:“这里租金多少?服务着几个残疾人孩子?有多少个老师?”当听说这里的租金要14000元,目前有17个老师,帮助32个残疾人孩子在这里进行包括脑瘫、自闭症、智力落后和学习困难的残疾儿童进行康复服务时,成洪波点了点头。
在言语治疗室,一名患自闭症的小女孩正在进行康复治疗。“这是1、2、3,这是7、8、9……”在康复师的帮助下,她流畅地认着、读着,但眼睛始终没有看人,对周围的人和环境也不理不睬。中心的负责人林海峰介绍说,这里的康复师和小孩都是“一对一”治疗。
成洪波问道:“康复师都有资格证吗?待遇怎么样?”林海峰回答说:“这里大部分的康复师都有资格证,工资在1800元-2000元之间,因为工资不高所以流失率很高。他们在这里一段时间,有经验后很多都跳槽到医院了。”
林海峰说,由于无明确的“身份”,中心现在登记为个体工商户,从事康复服务的工作。对残疾儿童的收费每月大约在2000元左右,但还是难以支撑中心的庞大开支,一直亏本经营。
“一定要预留逃生窗口确保孩子安全”
随后,成洪波一行来到明昕聋儿语言康复中心,该中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聋儿,37位小朋友中只有5位是东莞人,其余都是新莞人的子女。
在宝宝班,大部分的残疾儿童都戴着人工耳蜗。残疾儿童乐乐(化名)用含混不清的口音,给大家讲起了“狼来了”的故事。“从前,有个小孩……”虽然不精彩,但还是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据了解,这里的聋儿的康复效果良好。而在朵朵班,几个残疾儿童正在跟老师学习认字,希望有一天能像正常孩子一样上学。
中心负责人邓立昕介绍,这里的老师大多数是幼师毕业,只有部分考取了教师资格证。老师们的工资每月大约只有1000-2000元,但要身兼教育、保育和生活老师的角色。且由于中心一直处于“无证经营”状态,无法给他们购买社保等福利,得不到保障。“我们曾经去很多学校招人,但招不到。没有相关证件,有的学校还以为我是搞传销的。”
成洪波一行还细致地实地调研了中心的休息室、厨房和整体环境。在走之前,成洪波特别叮嘱,要注意残疾儿童的安全问题。由于中心租的是居民楼,且窗户都用铁网围住,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一定要改造成活动窗户,预留逃生窗口,确保孩子的安全。”
“要有感动,更要有行动”
调研完毕后,成洪波表示,对待残疾人工作,“要有感动,更要有行动”。针对公办康复中心学位难求,民营康复机构惨淡经营的现状,接下来我市将推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拟出台残疾人康复机构事业发展的意见,并配以若干个细则,着力打造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两大体系。
成洪波要求,各有关部门下来要围绕民营残疾人康复机构的合法经营、规范管理和扶助办法等内容,去落实做好相关工作。各民营残疾人康复机构要尽最大努力,保证康复和教学质量,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残疾儿童”。
成洪波还说,对待残疾人工作要有“感性体验”,要像今天这样体验到残联人和他们家庭的不便和困难,才能更加理性地规划好0~7岁,7~13岁,以及13岁以上的残疾人需求,不同类型残疾人的需求。下来将进行摸底调查,并向香港北京等先进地区学习,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让#p#分页标题#e#民营残疾人康复机构成为公办康复机构的有效补充。
难题 无证经营 “无头”管理
在昨日的座谈会上,6个民营康复机构作了发言。其中,有4个持的是个体工商户牌照,有2个则纯属“无证经营”。
明昕聋儿语言康复中心负责人邓立昕表示:“没有营业执照,就好比没娘的孩子,心理压力很大。我从2005年开始连续3年申请办执照,但一直办不下来。”
各家民营康复机构纷纷表示,由于没有主管单位盖章,且没有机构认证的标准,想拿到合法执照的事情一直搁浅。而因为没有执照,无法给老师购买最起码的人身保障,到学校招聘也没有执照可安排摊位。
回复 由市残联主管比较合适
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市民间组织管理局负责人回应,关于康复机构的登记有三类途径:一是康复医院和门诊,业务方面比较复杂,由卫生局主管;二是服务机构,主要从事服务类工作,登记时为某某残疾人服务中心,与康复医院区分开,由市残联或民政局主管;三是培训机构,登记为残疾人服务专业技能机构,由市教育局主管。
“目前看来,民营康复机构登记为第二类,即服务机构,主要从事服务类工作,登记时为某某残疾人服务中心,由市残联主管比较合适。”该负责人说。
市残联:针对目前我市民营康复机构“无头”管理的现状,市残联理事长梁应昌提出,建议成立东莞市残疾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对残疾人服务业进行长远规划,制定统一的残疾人服务业管理政策和服务标准,对民办残疾人服务机构进行行业指导和规范管理。
“届时,将解决目前民办机构专业服务水平低、参差不齐,或者因管理服务不规范而存在较多隐患的现状,为残疾人群体提供优质的服务。”梁应昌说。
市机编办:市机编办有关负责人回应说,由于省正在进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叫停成立新的单位,因而目前成立一个副处级的中心不太现实。而且,中心成立后与残联的业务有重复。目前,珠三角还没有成立残疾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做法。
该负责人表示,建议在市残联设立一个科室,专门管理民营康复机构。“就像在教育局设立的民办教育管理科,对全市的民营学校进行管理一样。”
难题 教师无职称、流动性大
一家民营康复机构的负责人表示,由于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康复师不但是老师还是妈妈,随时照顾着全宿的小朋友。但是他们没有职称,也没有社保等福利。“这7年来我们招聘过康复师37名,最长的工作时间有5年,最短的只有7天,现在只剩下8名老师。今年4月,又有2名老师辞职了。”
回复 纳进民校教师评职称“笼子”
市教育局: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民营康复机构老师的职称,也可纳进民办学校教师评职称的笼子,每年7月评一次。”该负责人还透露,我市每年有1000万元资助民办中小学,届时,民办的特殊机构也可纳入此范围。且民办机构的学生,还可纳入贫困学生救助体系,属低保的可享受一定标准的扶助。正式设立的民营康复机构的学生,也可纳入补助的范围,下来将进一步进行研究落实。
市人力资源局:市人力资源局有关负责人回应说,该局对康复教育一贯重视,已为480名人员通过职称评审,其中社工430人,特殊教育从业人员100多人。接下来,将拟定实施方案,配合市残联做好民营康复机构老师的职称评定工作。“民营的康复机构与公办的康复机构在评职称上,要做到一视同仁。”
难题 民营康复机构“亏本”经营
由于我市的民营康复机构单一依靠服务收费,往往容易导致资金运作困难。并由此导致场地不足,康复师工资偏低,康复服务质量水平低等问题。
根据明昕聋儿语言康复中心负责人邓立昕列出的清单,中心的资金全部来源于学生的学费。按30名小朋友的学费计算,收入是5.1万,但每月要支出的费用是:员工工资2.5万,房租380#p#分页标题#e#0元,水电2000元,生活费1万多,其他费用3万左右(学习、招人、员工福利等),可是小朋友的人数每月不能固定,一年下来,中心基本处于负经营的状态,没有更多资金投入到教师培训和硬件设备的购置方面。
回复 建议进行评估后给予补助
梁应昌表示,针对民营残疾人康复机构资金匮乏、生存困难的现状,我市将根据有关文件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民营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的资质评定、服务评定方案,现已草拟了《关于申办扶助民办非企业性质残疾人服务机构资质的实施方案》,解决各类民办残疾人服务机构的资质评定问题。
此外,还建议对民营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进行评估后给予补助,解决他们的生存艰难问题,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此外,还可通过广东狮子会、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补助等机构进行扶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