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残疾孩子发展是最高境界的教育
以下是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先生在2011年全国中小学校长论坛上的发言。此次论坛的主题是“我们的使命——为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每个孩子都有个性,这是由他们先天和后天影响形成的独特性,包括不同的认知特征、兴趣爱好、欲望要求、价值取向、创造潜能等等。个性影响孩子千差万别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过份强调共性,忽视甚至抹煞个性,把个性等同于个人主义。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连考试都是标准化的。记得前苏联教育部长说过这样的话,他坐在办公室里面,就能够知道全国中小学这个时候在干什么。说明全国一刀切。我们原来是学它的。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只能是标准件,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一是孩子的个性------兴趣、爱好、特长被扼杀了。二是由于“大一统”,取中间水平,资优生得不到充分发展;学困生跟不上,成了一个个失败者。
现在我们强调发展个性,这是以人为本的表现。首先,它是人的发展需要。每个人资质、禀赋不同,只有充分扬其所长,也就是发展他的个性,避其所短,才能使人得到充分的发展。第二,这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只有改变一刀切、齐步走、千人一面的状况,才能使每个人的潜质、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展。第三,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需要。只有为每个人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公平和最好的教育。第四,发展个性,实施个性化教育,也是未来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一般孩子要发展个性,残疾孩子更需要发展个性。这是因为,残疾孩子是社会当中最弱势的群体,他们最无助,就业很困难。如果能够为他们提供适合的教育,发展他们的个性,扬他们之所长,避他们之所短,就是避他们的缺陷,使他们有一技之长,就能够为他们的就业创造条件、增加机会。解决了就业问题,才能解决生存问题,只有生存了,才谈得上发展和可持续的发展,才能有美好幸福的人生。因此,对残疾儿童实施个性化的教育,促进他们个性的充分发展,是残疾孩子发展的需要,是他们改变命运、融入现代社会的需要;是残疾孩子家庭和睦安宁的需要;也是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残疾孩子理应得到社会更多的理解、同情和关爱,使他们能够和正常的孩子一样同在一个蓝天下,感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有尊严地生活,有美好幸福的人生。
国际社会提出融合教育的理念,我国中小学实行残疾孩子随普通班就读,就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很好的融合教育方式。在这方面,我们可敬可爱的新源西里小学的校长和老师们,从20世纪80年代就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们从融合走向个性化支持,分别为沟通障碍的孤独症儿童、脑瘫儿童、交往障碍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心理障碍儿童、注意力缺陷儿童提供个性化支持。这些孩子,因为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和障碍,因此接受教育要比正常孩子困难得多,艰巨得多。首先需要对他们零拒绝,然后需要对他们有更大的爱心、更大的耐心、宽容,给予更多的帮助、照顾,更高超的教育艺术和智慧。在这方面,新源西里小学的校长、老师们以天使般的爱,执着的态度和专业的精神,帮助残疾孩子的回归,表现出博大的爱心、崇高的品质。他们那种勇于探索、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钦佩、崇敬!他们无愧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前面我说过,为每个孩子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是最公平最好的教育。我还应该说,为每个孩子尤其是残疾孩子的个性发展提供支持的教育,是最高境界的教育。新源西里小学的校长老师们是最可敬最可爱的人群之一,我谨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谢谢大家。